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民主建设史
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8-02    作者:杜青林    来源:《求是》 2010-08-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

  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既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深刻认识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党外代表人士与一般党外人士的区别,在于他们代表性鲜明,能够起到示范、团结和引领作用。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是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的有机统一,即政治上坚定、专业上突出、群众中有威信。集中表现在:能够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本领域本专业造诣深,成就突出,贡献较大;在所联系的群众中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在关键时候能够起作用。其中,政治性是根本,专业性是前提,群众性是基础。明确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把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标准,制定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做到选拔时注重代表性,培养时提升代表性,使用时发挥代表性,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实至名归、堪当其任。

  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时代特点。党外代表人士成长与社会环境密切相连,不同历史时期的党外代表人士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当前,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已经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他们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磨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既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务实态度,又注重主观能动作用的实现;经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既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观念较新,又具有多样的价值取向;经历社会结构单一到多元的转型,既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又是各自领域的“小众代表”。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实践基础,充分认识其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深入研究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路径。在个人努力的同时加强组织培养,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现实需要。要密切关注各领域崭露头角的党外人士,及时把他们纳入视野、跟踪培养、给予安排,为他们施展才能、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在专业素养基础上展现综合能力,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必由之路。要把专业能力作为考察和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基础,在安排使用中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同时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角色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发挥代表性作用。在扩大个人影响基础上发挥集群效应,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着眼发挥导向示范作用,既要培养与党亲密合作、具有较大影响、经得起风浪考验的社会活动家,又要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团队,发挥整体带动效应。

    1. 加强党外人才队伍建设 彰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优势
    2. 十年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国学术创新
    3.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思路
    4. 积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5. 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根本——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