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人才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鼓励和鞭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阔步向前。
十年来,哲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成果丰硕,很大程度上源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顺应时代潮流开发人才资源
“自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需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规模逐渐扩大,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数量明显增加,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提出了人才强院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到了战略的高度,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认为,人才非常重要,只有培养出一流大家,才有可能出一流成果。据他介绍,自2006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建立学部和学部委员制度,建立了6个学部,遴选出57名学部委员、133名荣誉学部委员,不仅在组织、协调跨所、跨院的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树立起标杆,为后来者树立起了发奋进取的目标。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逐步建立起适应基础学科发展规律、以基础研究学者为主要资助对象的“学者资助体系”,包括学部委员、长城学者、基础研究学者和青年学者4个不同层次的资助计划,既推进了基础研究的开展,也推进了基础研究学者队伍的建设。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说:“近年来,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文史哲、国际关系、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中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占相当比例,这些人才国际视野开阔,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频繁。”
山东大学学术研究部社会科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荣林告诉记者,十年来,山东大学依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力,以人才资源建设和开发为重点,积极探索吸引、遴选、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学校不断整合成立和发展多个有特色的研究机构,聚集并培养了一批成熟的优秀学者。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先后在人文社科领域聘任了7位终身教授、一批一级教授,积极参与“泰山学者”工程,并实施“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设立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
优化队伍结构 搭建人才梯队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现状调查”阶段成果的一份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数量逐年递增,6年增长了50%,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人数增长迅速。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重大幅度增加。
对此,韩震指出,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需要大量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管理人性化、科学化,这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者。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成为一种需要,急需懂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社会呼唤越来越多的新型交叉学科,新型学科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将呈现出整合趋势,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也随之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有个性。
杨志刚说:“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总体上是协调的。近两年,在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和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不少年轻人已崭露头角并作为首席专家立项。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作为生力军,基础理论扎实,与国际接轨程度高,眼界开阔,思维敏锐,正在崛起。”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是多样的。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宏观上呈阶梯式发展状态。第一代是老一辈思想理论工作者,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理论传承,培养了一代新人,其中不少人仍在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代是1977年以来上大学读硕士和博士的学者,他们大多是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经历过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带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走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了很多新的理论成果,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第三代现在大概40岁左右,是新时期培养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活跃,少有束缚,更加了解国际情况,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逐渐由他们来接班。
更新科学观念实现人才强国
“要真正实现‘人才强国’,首先要更新科学观。”欧阳康表示,“以前我们谈‘科教兴国’,主要讲的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也很重要。尤其当前中国社会面临深刻转型,急需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甚至显得更加重要。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主要在高校,高校教师面对极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社会现实相对隔离,难以静下心来研究当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科学观念、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才能逐渐变得清晰。借着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机,我们整理十年来的成果,同时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对待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分必要。”
韩震认为,进一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需要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厚积薄发;要给予其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即创造鼓励探索和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即提高学者的研究能力;要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长效评价机制、不能鼓励浮躁和急于求成;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规范上的要求,鼓励建立在学术规范基础之上的学术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