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法制建设史
关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10-11-15    作者:王兆国    来源:人民日报 2010-1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第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关问题,这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作了重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明确的立法工作目标,在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截至目前,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一个立足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宪法为统帅的多层次、多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将形成。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来看,充分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相适应”。一是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这一阶段的特点出发,不能与之相脱离,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不同,对法律提出的需求以及能够为制定和实施法律提供的条件也就不同,法律体系构建必须紧紧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紧紧把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不能脱离和超越现实,也不能为了体系而体系。三是与法律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法律体系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既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法律体系自身规律的体现。法律体系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应当齐全;第二,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应当制定出来;第三,以法律为主干,相应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制定出来与之配套;第四,法律体系内部应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用以上标志来衡量,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统一整体。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特别是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已大体上制定出来,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已比较齐全。从广义上说,还有更多数量的规章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规范作用。再加上经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法律体系内部也已基本上做到了科学和谐统一。

  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还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看法律体系的形成,要从它的作用来判断。构建法律体系是为了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法律体系形成与否,不能简单以法律的多少来论。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基本的、主要的特别是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大体上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总体上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是说,现有的法律就已经足够了;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仍然需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制定新的法律,适时修改已有的法律。

  二是,看法律体系的形成,要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不仅要看法律,还要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它们都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挥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有些事项在宪法中做出规定,有些应当在法律中做出规定,有些则可以由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定。各个层次的法律规范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各司其职。对用法律来规范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依法制定行政法规,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时再制定法律;对一些地方事务,可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

  三是,看法律体系的形成,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世界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法律体系判断标准。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构建法律体系,任何时候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是国外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我们都必须有,也不是国外法律体系中没有的法律我们就不能制定。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我们不搞;我国现实生活需要的,我们要及时制定。对于国外经验,我们既要借鉴,又不能照搬。

  此外,理解法律体系的形成,还要注意把握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历来是多种多样的,除法律规范外,还有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台的政策、在某一具体领域的政策措施,还有行业规范、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通过立法来解决,也不是法律规范越多就越好。确实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调整的,才考虑制定法律规范;能够通过其他调整手段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制定法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总之,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要从历史和时代背景出发,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使命和作用;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始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

    1. 《新时期法制建设进程》
    2.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论纲
    3. 走在“刑事一体化”的路上
    4. 回眸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六十年
    5. 张金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
    6. 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7.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探析
    8. 党的十六大以来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9. 国务院2010年法制工作综述
    10. 2010年中国刑法学研究回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