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毛泽东思想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新中国60年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10-01-28    作者:石仲泉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0-01-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这60年是中国人民探索发展进步之路,实现民族复兴的60年。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言,新中国60年,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导下取得伟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60年。

一、新中国60年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60年是探索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60年,既有探索成功的欢悦,也有走入误区的痛苦。但是,历史的挫折由历史的进步得到补偿。总的说来,这是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

()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沦为半殖民地。实现国家独立,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首要目标。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长期压迫和控制。60年来,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继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顶住各种形式的外来压力,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孤立、封锁、干涉和制裁,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新中国像巨人一样,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

()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全国大陆(含港澳)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空前统一的国家。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新中国60年来,不仅在祖国大陆实现全国范围的空前统一,而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收回了管辖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雪洗了l00多年甚至300多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转机,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呈现新的愿景。

()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封建半封建国家,变成人民群众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国家。旧中国以封建专制、反动独裁和社会黑暗而为进步人类所不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革巨大。首先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人民通过多渠道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其次,在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和各项民主改革之后,在大多数地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结束了农奴制度。再次,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由一个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深重的国家,变成各民族间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国家。旧中国的社会制度不断加剧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民族间的仇恨和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新中国60年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挫败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图谋,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空前的大团结。尽管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平衡,但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富强,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友爱、和谐的民族关系。

()由一个近代工业十分落后的贫弱国家,变成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旧中国积贫积弱,l949年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国内生产总值不到679亿元,人均年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2008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钢材为58亿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360美元。不少指标由数倍到成百倍、乃至上千倍地增长。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去年以来对金融危机的有效应对,充分显示国家经济实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

()由一个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掌控的统治经济的国家,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旧中国的经济主要由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属于畸形统治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深化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由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门户洞开”的国家,变成对外全面开放的国家。旧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门户洞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努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至2008年,外汇储备超过l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目前,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一个充斥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得到巨大发展的国家。旧中国的科教文卫事业同经济一样异常落后,被讥讽为“文盲大国”、“东亚病夫”。新中国60年来,完全改变了这个状况。城乡全面实现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行器,而且在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体育事业飞跃发展,各种世界冠军不计其数,2008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均获得金牌总数第一位。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民健康水平空前提高。中华民族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

()由一个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难以聊生的国家,变成全国人民大都丰衣足食、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程度的国家。

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人不足l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多数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的状况。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至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人口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高达3.3%,下降至2008年的0.7%。人口预期寿命由60年前的35岁提高到2008年的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由一个没有组织、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城乡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管理渐趋完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旧中国被外国人讥为“一盘散沙”。新中国60年来,社会基层组织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巨大发展,全社会具有从来未有过的凝聚力。无论是实施重大建设工程,还是面对特大自然灾害,都充分显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虽然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但全国人民展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被困群众和减低了灾害损失,以最快速度积极对口支援重建家园,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十一)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外国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国家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旧中国在1840年后的百余年间,先后丧失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新中国60年,建立起包括强大的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战斗能力显著增强,屡屡挫败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武装挑衅。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建设为能够抵御任何外来人侵之敌的钢铁长城。

(十二)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的国家。旧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外交上却无力抗争。新中国60年来,我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倡导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地同世界各国交往,积极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得到恢复后,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60年含辛茹苦,60年总体辉煌。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大道、幸福大道。

    1. 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3. 刘靖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飞跃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维度
    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7. 论中西融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坚实步伐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西合流与变革融合
    10. 李洪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