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
“五一口号”发布后不久,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发出北上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邀请。全国知名民主人士纷纷响应,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通过各种渠道陆续到达东北、华北解放区,参与筹划建国大计。百川归海,众星拱北,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各界名流、地方代表在民主基础上共同协商建立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即将承担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1948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九月会议,进一步确认了这项历史任务。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正在组织国民党区域的这些党派和团体的代表人物来解放区,准备在1949年召集中国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开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47页。1949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1949年的17项任务,其中第12项任务就是“必须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参加的以完成中国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成立,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并通过共同纲领”《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文献,已经公布很多。本期《党的文献》新发表的文电中,有三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重大任务的历史进程。
第一份文电,是1949年1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欢迎民主人士工作致东北局并转李富春、张闻天电。当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等即将到达沈阳,如何举行欢迎大会,如何确定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代表名单,欢迎会之后如何作新闻报道等等,都需要慎重考虑。由于事关重大,中央非常重视。在刘少奇起草的这封电报中,毛泽东、周恩来均作了修改。其中要求:在开欢迎会前,须有很好的政治准备,以保证大会上讲演的人能够坚决赞同我党新年献词的基本主张;大会上设法使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章伯钧、蔡廷锴、李德全、马叙伦、彭泽民及其他重要人物均能讲话;在取得他们同意之后,可由新华社记者发表对于他们的访谈。电报中还详细安排了已到达的33位人士的宴会座次。由此可见,中央对这些民主人士的安排多么慎重,工作做得多么周到和细致!
对民主人士的充分尊重和信任,还体现在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各级政府领导班子作合理安排,发挥他们在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比如1949年8月3日,中共中央在关于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候选人问题给东北局的复电中,指出39名候选人中“非党人士仅占四人,太少了,应再补充几位党外人士,如一时找不到适当的人,可留若干空额,俟政协会后,可考虑从此间派些民主人士去”。毛泽东还特意加上一句:“此点很重要,应使党外民主人士不少于五分之一,如有四分之一则更好。”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的电报,1949年8月3日。
第二份文电,是毛泽东1949年7月31日写给正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王稼祥的,指示刘少奇在8月中下旬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其时,新政协筹备会议已经结束,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准备工作大体就绪,并定于9月份召开。刘少奇当时作为党内五大书记之一,是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要求他暂停在苏联的访问、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正说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电报中提到一些苏联专家的名字,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中苏两党两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第三份文电,是毛泽东1949年8月30日写给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电请他和陈明仁将军、仇鳌先生命驾北上,共商国是。这类的文电还有很多,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几封信函等,表明了中共领导人对民主人士的尊重和对协商建国的真诚态度、博大胸怀。
关于新政协会议的来往文电、信函、讲话、报告很多,仅《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就收有周恩来的有关文稿近30篇。这里发表的中央和毛泽东的三份文电,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