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的发展,深化了世界人民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认识,丰富了人类发展文明的思想宝库
1. 中国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成为世界共识,为各国尤其是不发达国家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中国走出一条不以西方模式为样板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通过自身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榜样。长期以来,走在现代化前列的西方国家一直垄断着现代化道路的话语霸权,将西方发展模式样板化、神圣化,频频制造“共识”,屡屡开出“药方”,处处施行“休克”,先后治垮了苏联,重伤了日本,整倒了拉美;而对不走“寻常路”的中国,则尽抹黑、歪曲之能事,断言中国的发展必定重复西方列强武力崛起、掠夺发展之路。然而,西方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没有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硬是闯出了一条自主发展、和平发展之路。这条道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以无可批驳的现实告诉广大发展中国家: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现代化的途径并非“别无选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语),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华盛顿共识并非现代化的救世良方。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各国人民拥有的自主权利,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不二法则。西方学者说,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使得“历史终结论”有了新解,那就是“西方发展模式独霸天下的历史终结了”。
有人说,发展模式多样化很简单,当今世界有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印度模式、拉美模式、俄罗斯模式,欧洲模式又分为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和英国模式,这些模式之间,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这样说固然没有错,但如果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理论阐释停留于此,似乎又过于简单。西方国家不接受发展模式多样化,其实是基于一个固定认知:世界上现有的成功的现代化模式,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都是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这些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虽各有特色,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日本模式、拉美模式以及俄罗斯模式,虽然地域性、本土性更为突出一些,但这些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都是新自由主义,走的都是“华盛顿共识”的道路。所以,西方学者认定世界现代化模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经验、西方模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它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的战略探索,这一探索的成功,真正促成了不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多样化共识的形成。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人类发展文明史写上了新的一页。
西方理论家坚持发展模式单一论,进而走上将西方模式神圣化的歧路,思想根源上是一元化思维在作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张世界多样性,并由此作为发展模式多样化认识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曾倡导,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提出要研究美国的政治制度。周恩来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不能用固定的公式去套。他提出的“一国两制”,就是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典范。冷战结束以后,我们党进一步强调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发展模式多样化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逻辑上的合理延伸。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是我们党对发展模式多样化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事实上,世界各国在面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都面临一个因势利导、转换发展模式的问题。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要转变其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和一些资源能源富集国家要转变其“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印度等一些国家要转变其“服务外包型经济模式”,我国和相关国家则要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发展模式调整难度更大,责任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