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竞争出现以来,就有两种发展模式之争。中国的秦汉之制,修长城、修运河、车同轨、字同文,是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看得见的手”的典型。英美模式“看不见的手”主张市场主导经济发展,一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各国改革的潮流。苏联的瓦解更让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宣布“历史的终结”,亦即“资本主义最终战胜社会主义”。问题是2008年美国发源的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崛起,给两种模式的优劣之争出了新的难题:如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如何定位中国在全球经济危机后的调整方向?
中国改革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河的方法是从试验中探索,避免了东欧苏联(以后简称苏东)轻易相信西方经济学权威、搞休克疗法和全盘西化所走的弯路。假如发展方向是过河,河的对岸就是当时中国赶超的西方大国,这似乎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中国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不同时期过河的赶超目标,实际上是随历史潮流变化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过河目标是赶超苏联,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那时确实学到苏联建立基础工业的先进经验,但是并没有注意苏联模式已经暴露出的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开放以后,中国又以赶超美国为目标了,也借鉴东亚尤其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迅速发展了市场经济和出口贸易,大大改善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生活水准。但是,学术界在引进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同时,同样没有注意美国和日本模式已有的局限。例如,羡慕美国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却未警惕美国的现代病;学了日本加工出口的经验,却没有注意日本在金融竞争上败给美国的教训,等等。所以,中国能否“观全局航海”,看清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潮流,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成为中华文明能否再创辉煌的历史考验。
为了把握世界格局演变的大势,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如果按联合国统计的真实GDP的增长倍数来看,世界GDP总量过去30年间增加了2.34倍。低于世界水平的依次是美国(2.33),巴西(2.31),日本(2.02),西欧(1.85),德国(1.80),东欧(0.99),俄国(与前苏联比较只有0.71)。高于世界水平的是东亚(3.31),印度(5.48),和中国(16.51)。虽然我们后面会注意到GDP测量的局限,但是估计各国的经济趋势目前还是重要的依据。
如何理解这一组数据?迷信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人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市场化,中国深化改革的方向还是市场化。假如此说为真,则原苏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应当远远高于中国,因为他们不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远远优于中国,而且全盘引入西方的宪政与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和土地彻底私有化,外贸和金融全面自由化,所谓的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完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的指导下进行,然而,这些照搬西方药方的结果,是全面丧失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遗产,巨额通胀和货币贬值摧毁了居民储蓄和社会保障。转型20年,东欧不仅经济发展停滞在转型前的水平,而且近20年来人口持续下降达23%,远超过中国3年自然灾害人口下降约3%的损失。东德约几千亿马克的国有资产,在私有化后的净值为负,打破了东德居民企图社会分红的梦想。东欧的国有银行几乎全部被跨国银行兼并,使得应付金融危机的能力还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东南亚国家。如此大的社会财富转移,都在民主化、自由化、私有化的合法程序掩盖之下。没有保护人民利益的主权国家,只有“国弱民贫”,何来“民富国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于发展了健康的混合经济。不仅民营企业有巨大的发展,外资企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而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大大加强了国际竞争力,才使中国没有重踏拉美依赖经济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