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郑 珺    来源:《北京党史》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大幅度增加对北京市文物修缮的投入

  新中国成立至1990年,北京市平均每年用于文物修缮的费用为400万元~500万元。19912000年,每年投资仅为1000万元。也就是说,从19492000年,北京市全部用于文物修缮的政府投资约为3亿元。虽然当时北京的文物年年也进行修缮,可是由于每年的经费有限,仅够对险情严重的古建筑进行局部修缮,而不能进行彻底地维修。当时北京市像样的文物修缮工程一年不过10个左右,一般工程修缮费用不过几十万元,大的工程也不过是100万元~200万元。虽然一些专家学者不断呼吁大力保护北京的文物古迹,但是建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是注重经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大。随着历史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从2000年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三年投入3.3亿元(即“3.3亿工程”)用于保护文化古都,展现名城风貌,并制定了以两线(中轴线和朝阜路沿线)一街(国子监古建筑群)一区(什刹海风景区)为核心的修缮保护计划。该工程计划98项,涉及工程128个,总修缮面积59.2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文物建筑总面积的1/320031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又做出五年投入6亿元、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决定,如果说“3.3亿工程大大缓解了北京文物的生存危机,而总投资达6亿元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则把重点放在提升文保单位的质量,彻底扭转原来被动抢险的局面。计划的总体设想是:整治两线景观(中轴线和朝阜路沿线)、恢复五区风貌(什刹海风景区、国子监古建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明清皇城景区和古城垣景区)、重现京郊六景(西郊风景名胜区、北京段长城风景保护区、帝王陵寝保护区、京东运河文化带、宛平史迹保护区和京西寺庙景区)、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该《计划》实施以来,百余项文物建筑重现昔日的风采。除对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先农坛、圆明园、十三陵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外,还对南中轴线、东皇城根遗址、明城墙遗址、永定门等体现古都城市轮廓的重要遗迹进行了整治和修复,这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北京市政府为“3.3亿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共投入专项资金9.3亿外,政府每年还专门拨款用于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区、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搬迁不合理占用单位和居民,为抢险修缮和合理利用创造条件。20002008年,北京投入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修缮文物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如故宫百年大修、永定门复建、颐和园佛香阁修缮、天坛祈年殿重绘彩绘、明十三陵抢修等,140处历史遗迹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重新或扩大开放的有58处,修复后新开放的41处。

  此外,北京市在文保工作中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社会投资。例如,2003年,文物部门修缮明代长城的重要军事城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岔道城的城墙、城门,共投资120多万元,岔道村村委会还投资400余万元修缮了村里的城隍庙和关帝庙等古建筑,做好了恢复古衙署、古驿站的前期准备工作;村民们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恢复了明清商业街两侧的店铺36户共200多间。门头沟也首次以区政府补贴和村镇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修缮了琉璃渠关帝庙、三家店龙王庙等区级文保单位。

  20002007年,北京市政府用于文物保护修缮保护的费用已达9.3亿之多,8年的投入是历史上近60年投资的3倍。在完善的文保计划和强大资金的支撑下,一批长期被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新生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百年来最集中、最及时、空前规模的保护与修缮,我们的古都以崭新的容装向世界展示着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风采,迎接着奥运盛会的到来。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新世纪以来北京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无论是资金投入、政策安排还是统筹协调,北京市都对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妥善的保护,有些方面,还为全世界文物保护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北京市文物保护力作频出,速度之快、手笔之大,令世人为之惊叹,北京市政府空前强大的资金支持,圆了人们追忆京城旧时盛景的梦。今天,在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化氛围中,每一个人都能清晰感受到古都北京那独有的庄严、深厚、博大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鸣。城市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和今天。新世纪以来,北京市正确地处理了奥运场馆建设和遗产保护关系,概括地说是通过规划阶段,保护地上文物;通过考古的方式保护地下文物。在奥运场馆建设过程当中的文物保护的工作,是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在规划阶段就处理好和遗产保护的关系,在规划阶段场馆的选定,躲开了城市的遗址,躲开了地上的建筑,所以奥运场馆的建设和旧城的保护,在城址上处理得还是很成功的。其次,做好奥运场馆地下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对18处奥运场馆的建设先期都进行了考古挖掘和勘探,清理出的历代文物有1500多件。同时,奥林匹克场馆的建设也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的文化名城留下了很多遗产,奥运主中心区是位于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北端,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空间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奥运主场馆分布在中轴线的北侧,使原来7.8公里的中轴线,继续向北延伸;永定门、燕墩等文物的复建和修缮,继续向南延伸,形成了25公里的中轴线。奥运主场馆的建设与北京古城建筑的布局协调的融合在一起,它成为北京既保持传统城市格局的特色,又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建设,也是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继承和发扬。

    1. 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参与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2. 新世纪以来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新态势
    3. 徐轶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
    4. 2006—2015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区县均衡进展研究
    5. 抗美援朝期间北京市优抚对象就业情况考察
    6. 王蕾 李自华:新编地方志的当代史研究价值述论
    7. 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演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