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决策
发布时间: 2011-11-08    作者:徐世丕    来源:国史网 2011-11-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过去,文化通常被视为社会变化的结果;如今,文化则被看成社会变化的原因,而促成发展变化并对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著名文化学者欧文.拉兹格在《多种文化的星球》中曾精辟指出:“归根结蒂,区别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的不仅仅是金钱或自然资源的财富,而首先是它的人民的价值观念、积极性和创造力。”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在国家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和攻坚时刻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文化战略,而且吹响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与成熟的重要标志。
   1977年9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新自由俱乐部访华团时,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小平同志34年前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更快的发展与先进性的殷切期待和科学预测,正在古老而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逐步变为现实。
   1978年8月19日,邓小平在与文化部负责人的一次重要谈话中,表达了他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深邃思考。他说,“我们要开辟很多行业,开辟为工业、农业服务的行业,文化也是一门行业,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是为劳动者服务的行业。” 在党的历史上,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地阐述和明确了文化的双重属性:除了意识形态属性,文化还具有为人民文化生活服务的功能,文化作为“为劳动者服务的行业”的观点,从此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点和实践指南。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向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祝词时,从更广阔的视野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制度要体现出文化优越性的科学概括,对文化是“为劳动者服务的行业”的本质揭示,不仅表达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也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在经济上已经闯出一条新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作为历史文化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中国有理由在文化领域为人类文化发展描绘新愿景,开辟新道路,以中华文化复兴与重塑的辉煌实绩,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优势。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实现小平同志的期待,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新时期以来中央全会关于文化工作重大决策的脚步与回声: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代表”、“四大建设”、“和谐社会”,再到“文化强国”。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奋进,在创新中不停跨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取得进展和成就,远远超越了新中国的前30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近10年,中国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30多年来历届中央全会对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关注与重视的必然结果: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成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996年10月7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对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贯彻10年来的科学总结。决议紧密结合十四大关于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997年9月12-18日,中共十五大审议通过的江泽民总书记所作的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主题报告,首次辟专章专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崭新论点,标志着执政党在国家发展战略思想上的重大飞跃。
   2002年11月8-14日,中共十六大审议通过的江泽民总书记所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主题报告。报告第六部分的标题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列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基本内容,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审议通过的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报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文共十二专章中位列第七。实现“两大一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新高潮),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奋斗旗帜。
   2011年10月15-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党的历史上首次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确立“文化强国”中长期战略的中央全会。
三、文化体制改革事关全局,必须继续攻坚克难,持续推进。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和艰苦奋斗,蕴涵丰厚正在重振实力的中国文化,已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的重要标志。
   新时期以来,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领域的自发式改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下结合持续推进的体制改革,经历了启动、展开、突破三个阶段。历史实践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是由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体制上下协调综合运作的社会系统,它的基础和活力在管理运行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在管理运行体制。历史实践还显示,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层面的变革,总是先于观念层面的变革;文化机制层面的变革,又先于体制层面的变革,这是30年来文化发展实践中不容否认的事实,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
   十六大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劲风,催开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批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之花。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改革方略指导下,不同文化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性质定位和深化改革的路径与目标日渐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增加投入、转化机制、增强活力和改善服务为重点,利用市场机制增强自身活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双轮驱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文化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囿于意识形态壁垒的障碍而认识模糊的误区终于明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天地也由此大大廓清和拓展。
   但是,文化体制改革由于受到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意识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规律,甚至历史习俗、社情民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何况我们进行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崭新文化变革与创造。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表明了全党对于新时期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总体形势的分析认识和评价,即: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效显著;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发展“两大一新”,任重道远。因此,“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全会的新提法、新思路、新要求、新措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全面贯彻。
   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以全球视野世纪战略的眼光,审视内外环境世情民意;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著,把握社会脉搏人文心态,从文明传承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新视角,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很多新提法、新思路、新要求、新措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全面贯彻。
   首先,决议首次提出,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政治定位,“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同样,新时期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就,首次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关于形势的分析,决议强调了三个“更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和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决议中提出的当代中国正处于“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的深刻内涵,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决议特别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党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文化繁荣发展被纳入“第一要务的主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前所未有。这是党的战略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第四,决议提出,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任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决议还提出了全党全国到2020年要实现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第五,决议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被置于首要位置。紧接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概括,显示出全党对于思想文化战线这一突出现实课题重要性的最新认识。决议因此首次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六,关于繁荣文艺创作,首次从管理层面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第七,首次明确“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并提出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实现“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目标,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第八,关于文化产业,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资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第九,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议突出了创新,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继续“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十分具有针对性。
   第十,决议首次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明确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这对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机关中仍然流行的“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生就是吃穿用住,文化与民生无关”等等错误认识,从领导层面确保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全面贯彻落实,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伟大创造。我们已经取得了进展,我们正在走向更大的跨越和腾飞。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之日,必定是中国文化重铸辉煌之日!
(本文作者为观点中国特约专家,中国动漫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
 
    1.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两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
    3.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5. 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一与多的考量
    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8. 《文化强国之路》:社会主义文化建
    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10. 董耀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