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研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 2012-01-06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0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化自觉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和自大倾向,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升人的素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党强国战略上的一种文化自觉,有利于创新文化,但如果把文化发展仅仅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则不仅不能创新文化、发展文化,更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创新文化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将文化作为目的而不仅是手段,并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具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行为上,不断促进文化自觉。
  一、何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何谓文化自觉?
  何谓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建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已成共识。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何谓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中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说,文化自觉的程度,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费孝通先生是较早提出文化自觉问题的,他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文化自觉是通过对现在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以前文化的缺点而取得的进步,它是通过文化反省的途径来不断认识旧文化的不足和新文化产生的必然趋势,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并付诸行动。要真正达到文化自觉,就要不断实现其文化价值。一般来说,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不断创造。文化如果只停留在客体存在形式上,不转化为主体存在形式,也就不能继续存在,更谈不上创新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正如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我们繁荣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自觉的文化实践,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如何自觉?这是文化的实践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三个高度自觉,即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实践概念的外延实践性,它内含于文化实践之中。文化实践为文化自觉奠定发展的基础,提供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自觉的目的,和检验文化自觉性的标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文化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的表现,也是繁荣发展文化在文化实践中的表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是一种对本国文化的自觉,它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繁荣发展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文化自觉的关系
  从以上探讨可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文化自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正向相关的互动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我们之所以认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文化自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各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展其长、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旋律文化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发展,不断支持社会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各种交流与比较中互相融合与促进;先进的文化表现方式方法和文化高科技隐喻着先进有益的价值观,文化工作者用百花齐放和又好又多的文化作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幅度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特别是学术思想话语权明显提升。显然,这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必然也是文化自觉不断推进的过程。其缘由在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自觉的土壤和重要载体,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觉。
  其次,文化自觉有利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离开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当前国内外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异常纷杂,各种错误思潮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当今世界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种思想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不同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直接或隐秘地渗透于我们周围,“西强我弱”的局面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从目前国内来看,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与多变的趋势,这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使文化自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艰难。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不少地方被边缘化,有的道德底线下滑(个别人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否则,很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同年,世界银行在《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的报告中也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增加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创造出的带有某些完成性的文明结晶与精神财富以及滋养人类心智的精神形态,而且是人类再生产的物质生产力、生产资源。于是,人们通过一系列生产性的运作将文化融入物化的商品形态,以获得直接的物质利润,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划是时代思想潮流的产物,它是宏观性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的战略体现。
  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文化自觉的关系,应注意“文化本身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要达到文化自觉,就必须准确把握并尊重文化发展的这种内在规律;忽视这种规律就不可能达到文化自觉”,“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如果文化只是停留在客体存在形式上,不转化为主体的存在形式,也不能维持自己的继续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文化自觉要以人为本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自觉不是建设几个一流的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就完事的。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落实公民的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权力,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提供产业、制度和价值观的支持。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对文化资源的理性整合,以我国现实国情为基础,使先进优秀的文化成为广大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思想方式和行为规范,才能说我们有真正的文化自觉。
  ??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文化自觉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搞文化建设必须为建设经济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始终朝着为了人、关怀人、发展人的正确方向前进。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支持文化事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基础和推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能局限于文化产业化,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更要注意文化作为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意把中华优秀文化与国外先进文化相结合,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成为真正的世界先进文化。
  三、进一步以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以文化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张岱年概括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道路时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三条道路:第一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以大国自居,自以为高明,这是没有前途的。第二是全盘西化,完全抛弃固有的文化传统,这是不应该的,也是没有前途的。第三是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就,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创造自己的新文化,争取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统一认识,制定规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次要大兴科教,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科技教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凡是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都要大胆地吸收。各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个特色并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综合性的,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恩格斯说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是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文化自觉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确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要意识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艰巨性的工作,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而成的,不能奢望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一蹴而就地实现。正如费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外马克思主义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两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
    3.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5. 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一与多的考量
    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8. 《文化强国之路》:社会主义文化建
    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10. 董耀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