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
东风唤得大地春——党中央关心经济特区纪实
发布时间: 2010-09-08    作者:凌广志 王传真 邹声文    来源:新华社 2010-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新的世纪,党中央又一次就经济特区发展作出科学判断,寄予殷切期望……

  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党中央登高望远,着眼全局,引领经济特区稳步迈向科学发展之路

  2010年2月14日,正逢农历大年初一。霏霏细雨滋润着八闽大地,美丽的厦门岛生机勃发。在阖家团聚的节日里,胡锦涛用整整两天时间,进企业、到码头、下工地、观焰火、见劳模,给厦门人民送去新春祝福,对经济特区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胡锦涛对经济特区非常熟悉,十分关心。20世纪90年代,他就曾多次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考察。今年春节的厦门之行,又让经济特区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经济特区发展,坚定支持经济特区发展——

  新世纪之初,在高歌猛进20多年之后,中国步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全新的课题,全新的挑战,同样摆在每个经济特区面前。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特区之路该怎样走?

  志存高远,方能掌握主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为经济特区长远发展确定了根本指针——

  2003年4月中旬,胡锦涛来到广东深圳等地考察,把握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律动。他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包括经济特区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总书记明确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格外引人注目……

  一年之后的2004年12月,胡锦涛再次到广东考察,第一站是珠海。总书记就推动科学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抓住全球产业调整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进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书记的讲话既立足经济特区当前实际情况,又充分考虑了经济特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6年1月,胡锦涛到福建厦门等地考察,实地了解当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5天考察行程,多次重要讲话,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总书记高屋建瓴的重要讲话,为经济特区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正确航向。

  2008年4月的海南岛,处处蓝天丽日、椰风海韵,一派迷人的热带风光。在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胡锦涛第三次来到这片土地。考察中,他对海南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殷切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突出优势。胡锦涛非常关注海南生态环境,考察期间反复强调:一定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 深圳前海推出百余项创新举措
    2. “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
    3. 深圳车改,新体制里的老问题
    4. 创新,深圳为什么行
    5. 加快将深圳建成一流法治城市
    6. 深圳市启动文明家庭评选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7. 以深圳为例——探索现代城市管理之路
    8. 教育信息化的“深圳质量”
    9. 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的思考
    10. 继续承担突破性改革重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