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记忆 >> 历史不会忘记
凡目睹这场划时代战争的人 都不怀疑中国复兴的确实性
发布时间: 2015-08-15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8-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原标题:凡目睹这场划时代战争的人 都不怀疑中国复兴的确实性 ——外国记者“看到”的中国抗战

曾活跃在上海的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赴延安访问。 资料照片


  西方人记载淞沪战事的总报道
  “本埠各报均以大字记载其事,伊等之忠诫,被称为‘上海之阿克萨尔’,伊等被称为‘孤军’”。10月29日,“昨夜有人将中国国旗运进货栈内之‘孤军’,故上海居民清早醒来,即见货栈屋顶有国旗临风飘展,比附近一带之日旗均大。”
  ——《大美晚报》记者勃鲁司
  “本文作者于今晨往闸北视察一周,其紧张空气及静待事变之景象,除盲目者外,无人不能见之。”1937年8月12日,美国人勃鲁司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勃鲁司供职的 《大美晚报》,是一份面向旅沪美国侨民的报纸,1929年4月16日在上海创刊。
  勃鲁司的日记是从当年8月8日开始的。这一天,“日军进占故都北平”,在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当晚进入闸北。次日清晨,两艘日本驱逐舰开入浦江,连同此前三艘,共有包括主力舰“出云”号在内的五艘日本军舰泊于浦江。
  12日,勃鲁司观察,“华军之八十八师开始由汽车、火车源源开到,即据守昨晚所设备之沙袋防御工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此八十八师队伍,俨如曾受高等训练之外籍军队,……往来巡逻,极为尽职”。
  战争爆发于翌日,勃鲁司全程观察记录报道。根据自己和各国驻沪记者的记录,他编著《上海不宣之战》,由大美晚报社在同年年底出版。这本书,可视为西方人记载淞沪战事的文字照片的总报道。“我们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料中发现了这本书。”《上海不宣之战》 被收入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外国记者眼里的中国抗战》丛书,责任编辑张树告诉记者,这是此书1937年底出版后的首次重新面世。
  勃鲁司全程跟踪的这场“不宣之战”,也是中国战时被外媒记录最细的战役。上世纪初的上海,拥有多家外国通讯社与外文报纸,包括路透社远东分社、合众社上海分社、美联社上海分社、塔斯社远东分社,英文《字林西报》、《上海泰晤士报》、《大陆报》、《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法文《上海日报》,犹太人办的德文《黄报》,以及《俄文日报》等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指出,这一时期的上海,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外国记者和报刊在上海的活跃,更使这座城市成为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基地。
  《大美晚报》是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影响最大的英文晚报,也是很多美国记者在上海的第一个落脚地。当时,在沪外国记者中,美国记者是人数最多的。他们大抵可分两类,一类职业记者,一类自由记者。前者大多有专业教育背景,对中国有浓厚兴趣。《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鲍威尔和埃德加·斯诺等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后者情况相对复杂,来华多因“偶然”,不少人迫于大萧条压力,漂洋过海,来上海撞大运。
  没有更多资料显示勃鲁司来到上海属于何种情况,但他对于淞沪抗战的报道无疑是尽责的。《上海不宣之战》从1937年8月8日始,12月20日终,勃鲁司几乎每天都在第一线观察,与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指挥官都有交流。在他的记载中,不仅有上海战情,也包括中国战场和整个太平洋区域的情势变化。
  10月27日至31日,勃鲁司记载了“扼守如炮垒似四行仓库的八十八军之一部”的英勇奋战,“本埠各报均以大字记载其事,伊等之忠诫,被称为‘上海之阿克萨尔’,伊等被称为‘孤军’”。10月29日,“昨夜有人将中国国旗运进货栈内之‘孤军’,故上海居民清早醒来,即见货栈屋顶有国旗临风飘展,比附近一带之日旗均大”。
  提供对抗战另一维度的描述
  “想为这划时代的大战,逐日记下一些重要的事实。中国目下正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这一次的战争,正给予中华民族一个博取自由的良机……这是一个解放的战争,无论从国内的民众,或国际上的地位看来。”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鲍威尔
  在张树看来,这些外国记者的作品提供了对于抗战另一个维度的描述。中国记者关于淞沪战事的描述大多增加个人情感,且不少记者是作家出身,所写内容以小说手法表现,人物有塑造成分。外国记者则从中立的角度,同情支持中国人民抗争,勃鲁司在《上海不宣之战》的自序中阐明:“本书内所载之事实,及发展之程序,其大部分皆为作者所目睹,其余部分乃从中立之新闻记者、通讯社及新闻发言人摘得,本书所根据消息之来源,亦明白注于册中。作者在编辑此书时,曾尽力避免任何个人之私见记述于内。”
  鲍威尔担任主编的《密勒氏评论报》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九一八”事变后,该报便持续不断地揭露日本阴谋霸占中国的野心,刊发大量文章与图片,揭露日军残杀无辜平民的罪行,展示中国人民抗战活动。该报还先后发表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介绍共产党、解放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斗争情况的报道。其中,斯诺的陕北之行和他介绍毛泽东论述抗日战争的有关文章,最为著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鲍威尔与《大美晚报》的主编均遭日占当局迫害。
  《外国记者眼里的中国抗战》丛书中,收录了《密勒氏评论报》1938年编写出版的《抗战一年大事记》和《中国的抗战》。鲍威尔在前言中写道:“想为这划时代的大战,逐日记下一些重要的事实。中国目下正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这一次的战争,正给予中华民族一个博取自由的良机……这是一个解放的战争,无论从国内的民众,或国际上的地位看来。”
  走向各大战场和抗日根据地
  “凡是看见过战争中的中国的人,谁都不能怀疑中国复兴的确实性,虽然过于乐观是近于愚昧的,但是仍然可以相信日本到底不能征服她。”
  ——英国女记者弗雷达·阿特丽
  不仅在上海,更多外国记者走向全国各大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进行直接深入、客观公正的报道和介绍。他们中有人见证了中国抗战开端,如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的《华北前线》、美国记者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有人第一次向外界全面、系统、公开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如英国记者田伯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宋庆龄则在读了《人民之战》清样后写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他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
  丛书作者中,英国女记者弗雷达·阿特丽是唯一一位女性。1938年夏,她从香港出发,经广州、武汉来到南昌。就在那里,阿特丽第一次见到空袭场景——“到处是死尸,是残废者,是半死的人。”
  阿特丽是当天在南昌的唯一一位外籍记者,后来,她又追上了部队进行采访,并将这段经历写成《扬子前线》。序言中,阿特丽说:“中国的战时生活并不全是可悲可怕的,却也有可喜可贺的方面,中国人的镇静和滑稽,中国人的和蔼可亲,以及他们的听天由命的哲学态度,全部传染了战地记者‘汉口帮’的各个分子。凡是看见过战争中的中国的人,谁都不能怀疑中国复兴的确实性,虽然过于乐观是近于愚昧的,但是仍然可以相信日本到底不能征服她。中国的游击队并不劣于新英格兰的民团,而且中国的团结比十八世纪美国十三州的联合更为巩固。”
  爱泼斯坦在《人民之战》开篇的判断更精炼:“当中国老百姓第一次站起来并且说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历史开始了。”(记者 施晨露)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