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交换”,就是多方面听取意见,包括同级的、上下级的、干部与群众的等各方面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交换”中取长补短,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全面地看问题。陈云同志主持会议、研究重要问题,总是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把观点摆出来,畅所欲言。对各种意见包括一些极端的意见,他都仔细推敲。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每个人囿于自己的经验、知识等不一定都能看得那么全面,不“交换”就容易产生片面性。互相“交换”总会更全面一些,更容易看到和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犯过的一些错误,并不是主观上想把事情搞坏,就是因为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领导干部尤其要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特别要善于听反面的意见。
所谓“比较”,就是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时将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辨别是非,判断优劣,作出最好的决策,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把情况搞得更清楚,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的发展程度,看不清要害和本质。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要比一比、看一看,把各种可能性和问题都做个比较。“多比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要注意可比性,拿性质不同、起点不一、发展过程毫无共同之处的不同事物去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反复”,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空间,多想想、多听听、多看看,经过这样多次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对事物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矛盾,这就需要摆一摆,把情况弄得更清楚一些,吃得更透一点。即使没有不同意见,还要自己设想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有应对的计划和准备,这样,出现问题时就可以避免惊惶失措、手忙脚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前的计划和准备,就难以取得预想的胜利。“反复”,“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纠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陈云同志所讲的反复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表述。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循环一次认识就深化一步、提高一步。
三、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一再教育全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陈云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有一句名言:“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他强调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他在处理每一个问题的时候,总要进行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没有调查研究的事情,很少发表意见。在长期的领导工作过程中,每逢要作出重要决策时,他总是要做大量的实际调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在苏区时,他对政治、经济、军事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纠正“左”的错误。延安时期,他围绕党的建设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对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领导经济工作时,他经常去市场了解情况,调查市场供求,了解国统区、敌占区和我方的情况。进北京以后,他常到百货大楼、天桥闹市、东单菜场等地方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猪肉等副食品产销情况的调查,对公粮征收、统购统销的调查,60年代初在青浦农村的调查等,都是我们学习如何开展调查研究的生动教材。毛泽东充分肯定陈云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精神,给予了很高评价。陈云同志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他针对有的同志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的做法指出:“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要看到,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陈云同志不仅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根据他的切身体会还总结出调查研究的有效方法。
实践是一所大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当群众的小学生。要广泛接触群众,全面了解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要找那些既了解情况又敢讲真话的人听取意见。要善于提问题,问多一点、细一点,真实情况自然就出来了。对调查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调查研究的必要步骤。要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引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有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对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观点和方法不正确,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正确。我们要像陈云同志那样,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