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演进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郑珺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进入新世纪,北京市的文物保护观念上升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物保护的内涵逐渐深化,保护的领域不断扩大,不仅注重对文化遗产个体的保护,而且逐渐开始加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及其缓冲区的治理与保护。以对故宫的保护为例,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文明的历史见证。1987年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8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做出了《关于划定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保护缓冲区的说明》。2005年7月16日,我国提交的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在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并顺利通过,故宫缓冲区保护方案正式生效。缓冲区范围内限制大拆大建,皇城区内禁止建设高度超过9米的新建筑,并逐步消除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的实施,使故宫外围环境传统风貌的历史真实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过去只注重文物本身保护的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对故宫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也彰显了北京市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与理念。

  (二)从重视文物“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点、线、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

  1951年7月1日,北京市文物调查组成立,开始对文物建筑维修工程进行管理。天坛斋宫、正阳门、北海团城、颐和园佛香阁等得到了修缮保养。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市级和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39处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遗址和名胜古迹被首批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已经从单体文物或古建筑群扩大到空间范围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一批曾经荒芜凋敝沦为废墟和曾经被挤占、不合理使用、濒临毁弃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保护,古建筑和革命纪念建筑的维修工程有较大的发展。为了抢救文物古建筑,在国家财政还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市先后给文物、园林、宗教等部门拨款,用于古建筑和革命纪念建筑的维修,古观象台、潭柘寺、戒台寺、北海静心斋、雍和宫等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进行全面整修。1997年4月至1999年底,北京市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古遗址299处、古墓葬241处、石窟寺与石刻3409处、古建筑138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8处、其他1299处,总计7158处。宋惕冰主编:《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651页。

  进入新世纪,北京市对首都城市整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城市发展思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把过去城市以拆旧建新为主,转变为以保护为主。2002年9月,北京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分层次控制、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按照“三个层次,一个重点,文化融合”的保护思路,确定了保护的主要内容,并首次提出了对北京城进行“整体保护”的概念,即对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建筑色彩、古树名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保护。“三个层次”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一个重点”是把62平方公里的凸字形旧城区作为整体保护的重要地区。“文化融合”是要继承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商业特色,并使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个规划的制定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最大限度地从整体上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对旧城区进行保护;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对北京城进行整体保护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艺术融会交流的重要区域,不仅包含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

  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又具有鲜明的首都特色,其特点是数量大、历史长、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分布广、影响大、水平高、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有京西太平鼓、昆曲、京剧、景泰蓝制作技艺等9类50项入选。北京市文化局网站,http://wwwbjwhgovcn/bequesthtm。2007年4月,北京有10类105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北京市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类59项。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首都丰富鲜活的人文色彩,它既是历史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国家与城市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智力支持。

    1. 徐轶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
    2. 2006—2015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区县均衡进展研究
    3. 抗美援朝期间北京市优抚对象就业情况考察
    4. 王蕾 李自华:新编地方志的当代史研究价值述论
    5.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
    6. 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转变
    7. 从均衡到协调: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
    8. 新中国外语教科书60年之演进
    9. 中国智慧城市政策体系演化研究
    10.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研究(2002~2016)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