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朱佳木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现在,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对这些概念,人们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既然议论的是中国道路,起码它应当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我们早已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提出这一命题的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其次要从这条道路形成的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只要循着这个定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就会看到促成这一道路形成的,不仅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而且有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在新中国迄今为止的60年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要从实践上弄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深刻理解这条道路。反之,只有正确理解这条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

  前30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1949年前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是1949年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并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是新中国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宏伟基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同上书,第7页。

    1. 中国模式与两个30年
    2. 用深邃的历史眼光透视当代中国
    3. 中国道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
    4.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梦想
    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6. 龙文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7.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三个维度
    9. 坚定理论自信
    10. 1956: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