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
当今世界仍不太安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地区动荡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完成了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次明确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请他对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的道路选择和国际战略进行解读。黄平认为,新形势下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以贯之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
黄平: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走的就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谋和平、求发展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作为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多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之初,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内外形势作出基本估计,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并由此提出中国可以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力。苏联解体后,中国政府又明确提出“不扛旗、不牵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领导下,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如今,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要始终坚定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认为,从当初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改革开放之初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再到强调并重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既来之不易又一以贯之的。这些基本原则和战略,不能变,不该变,也不会变。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您觉得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
黄平: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系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很明确、很具体。我认为,从逻辑上说,至少有以下几个要点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坚持走这条道路的认识。
首先,和平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提出并坚持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了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既是从近代以来我们受人欺负甚至任人宰割的惨痛历史中得到的教训,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定位和责任。
其次,和平发展道路是现实的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提出来的。作为一个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可能走那种以丛林法则、零和游戏来谋求发展的道路。通过对现实的冷静分析,我们选择走和平发展的正道,掠夺、侵略和对抗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理想的选择。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身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曾经饱受侵略、掠夺之苦,因此绝不会把同样的伤害加诸其他国家和人民身上;身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绝不会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老路;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沿革来看,侵略和掠夺不是我们几千年历史的主流,也不是我们的伦理法则,而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和平与发展辩证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有些声音质疑中国,认为我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发展”与倡导“和平”是有所违背的。您怎么看待这些质疑?
黄平: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是要和平,二是要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我国综合国力而言,除了GDP以外,我们在科技、文化、教育、养老、医疗、司法、社会服务、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远未达到 “世界第二”的水平。我们的发展任务任重道远,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因此,中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确保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和平不仅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本身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要维护好和平,仅有美好的意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坚持发展,不断提升我们的科技、经济、国防等综合实力,才能确保和平,确保和平发展道路不被一些企图遏制中国的外部阻力所打断。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我们更加具备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只要坚持沿着和平发展道路一直走下去,到了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梦”就不再只是一个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