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的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
列宁哲学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哲学笔记》虽然远未形成一部著作,但却是列宁一生中最为独特、最为深邃、最富于创造性的哲学创作。
辩证法、认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列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国内研究来看,呈现出一种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术界对列宁辩证法、认识论的研究主要是限于译介、注释等工作。而从1984年开始到90年代初期,我国又出版了中文第二版《列宁全集》60卷,为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储备了丰厚的文本资源。
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这二十余年,无论是辩证法,还是认识论的研究,都有一批颇有分量的著作和论文。在辩证法的研究方面,黄楠森主编的《<哲学笔记>注释》,还有其专著《<哲学笔记>与辩证法》,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笔者的专著《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在广泛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列宁《哲学笔记》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卞敏著的《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提出,列宁《哲学笔记》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等著作的摘要和研究。刘歌德等著《列宁<哲学笔记>若干问题研究》探讨了列宁有关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等方面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赞成深入展开讨论,澄清是非,把列宁《哲学笔记》与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推向一个新阶段。
《帝国主义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论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观点,是否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而过时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引起广泛争论。金汶的论文《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当代资本主义》,提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并没有简单否定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陈铁民的论文《“辩证法要素”与帝国主义论》,试图揭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与《帝国主义论》创作的内在联系。王元璋的专著《<帝国主义论>研究》认为,它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继承与发展,基本精神没有过时。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靳辉明、谷源萍主编了两卷本的《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书中对列宁《帝国主义论》作出了充分肯定的评价。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崇温发表了专著《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进而提出:应当运用马克思要资本论、列宁《帝国主义论》中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点、新走向。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必将进一步引发关于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学术争论,极大地激活其中蕴涵的思想活力。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观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与全盘改革构想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列宁晚年思想的研究,特别是晚年社会主义观的研究,在中国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有一些思想火花。值得注意的是,1961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董必武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主要问题》(沈德纯、田海燕访问整理),文章探索了列宁的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影响,可以说开了后来学者研究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先河。
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学术界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列宁晚年的思想上,体现出强烈改革意识的列宁晚年思想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还有许多学者论述了列宁思想中的平等观、责任观等等,有的学者则深入发掘列宁的军事哲学思想、经济哲学思想、惩治腐败问题、新闻思想等等,有遍地开花的趋势。
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力图从列宁晚年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观中开掘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源头,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