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8-15    作者:张祖林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15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段时间以来,我认真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深感有些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正确认识。

继承传统 回归和谐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从目前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单位和个人来看,他们没有按照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用“仁爱”去感化、影响企业员工。我们要回归到中国五千年“兼爱·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去学习、去创新、去超越,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兼容并包 展现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强调“礼让”、“节俭”,其发展路径是:仁爱-互助-互爱-大同(和谐社会)。

  中国文化何以在五千年的星河中灿烂不衰,历久弥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胸怀博大,善于吸纳和消化外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除了很短一段时间闭关自守外,中国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着的。在观念上,中华民族除了具有本民族的优越感、自豪感外,也具有一视同仁、兼容并包的观念。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但“两个文明”的观念和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另外,从古代的“义利之辩”中,也能看到“两个文明”相统一的思想传统。义利之辩主要涉及社会生活中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为先、谁为后以及是否统一的问题。虽有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两种走向,但在实践中最为理想的模式还是能把义与利统一起来的行为。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还可以从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之间、传统的富国利民主张与当代富民强国政策之间、传统的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之间、传统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与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之间等等的关系,看到我们党的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1. 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思考
    2. 藏区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
    3. 共建活力中国 共享和谐社会
    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
    5. 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6.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协商
    7. 理想社会探求的里程碑——和谐社会联想
    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9. 社科网:主流意识形态利益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建设
    1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公平的历史考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