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公共行政管理史
领导者公信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发布时间: 2010-04-23    作者:李源潮    来源:新华网 2010-04-23
  字体:(     ) 关闭窗口

李源潮(资料图片)

  第二届中国—新加坡领导人才选拔与培养论坛,今天在美丽的新加坡隆重开幕。刚才,张志贤副总理的致辞和吴作栋资政的发言对我们很有启发。下面,我就提高和谐社会领导者的公信力作个发言。

  一、中华文化之魂在“人和”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和”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孔子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政通人和”是中国历朝历代对社会治理状况的最高评价。

  “人和”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中人与人和睦相处,以及个人精神与现实的协调。

  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的丝绸之路,连结亚欧大陆,是一条和平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是货物和贸易,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漂洋过海,同住在国人民友好相处、和谐相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华文化“人和”思想的厚重价值和独特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执政的重要纲领,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带来的利益多元复杂、矛盾易发多发等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倡导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在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1. 迎接“中国责任”时代的来临
    2. 呼唤核心能力——对话“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创立者周新民
    3. “六大”后“七大”前谁是中央的实际领导者
    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
    5. 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6.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协商
    8. 理想社会探求的里程碑——和谐社会联想
    9.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10.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公平的历史考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