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中,粮价暴涨所形成的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危机。粮食与石油、货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的战略武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能力无疑成为各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粮食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2008年初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
从多维视角探寻粮食安全概念
国际社会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1972—1974年首次世界粮食危机爆发时提出的。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指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保证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FAO的粮食安全概念成为人们研究粮食安全的基点,但因为研究的视角以及方法不同,国内外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除了1974年FAO的经典定义外,粮食安全在国际上还有三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爱德华·萨乌马在1983年4月提出的粮食安全定义:一是买得到基本食品,即足够的粮食供给;二是买得起基本食品,即所有的人都具备基本食品的购买力。该定义将粮食的生产与购买连接起来,但没有指出“基本食品”的指向,抹杀了粮食的不同功能。根据新的形势,1996年FAO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定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需要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个定义将消除贫困、国际贸易等考虑在内,拓展了粮食安全的内涵,但没有克服萨乌马定义对粮食功用不加区分的缺陷。岸根卓郎提出了基础粮食安全以及次级粮食安全的问题,从而将生存保障与营养、品质纳入了粮食安全定义。
莱斯特·布朗于1994年提出了所谓的“谁来养活中国”命题后,粮食安全与人口、资源的关系引发了热议。阿马蒂亚·森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不是因为粮食供给不足,而是因为粮食获取权配置不合理,从而在粮食安全概念中将制度因素置于生产因素之上。在他的认识中,粮食安全显然是一个赋权问题。在关于粮食安全的众多表述中,最新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一个定义是:“粮食安全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人任何时候对充足、安全、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具有食物、社会和经济上的获取机会,以满足他们活跃和健康生活食用的需要和偏好”。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粮食安全的保障涉及农产品的供给(包括国内生产和进口)、农产品价格、城乡居民收入和农产品流通(贸易)政策。其中任何因素的缺失,都不足以达到粮食安全的目标。
多维政治利益博弈引发粮食危机
根据粮食安全的概念与目标,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问题最终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二是粮食价格问题。粮食价格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受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国际贸易体系中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政策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粮食价格。但从长期看,粮食危机实质是粮食生产和供应相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只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充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就不会发生。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世界粮食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把增加粮食供给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力。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国家面临粮食供给不足的困境,1986年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指出:“过去40年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快于空前未有的人口增长。世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利用,那些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只要他们有钱买得起,就可以进口。而许多贫困国家和千百万贫困人口不能分享丰富的食品,他们的食品没有保障,主要是因为没有购买力。”
2008年初第二次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及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大体归结起来仍然是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发生粮食危机关键是在日益增长的世界粮食需求,二是认为不公平的世界粮食贸易体制才是导致粮食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至于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危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必须鼓励有条件的国家政府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以增加世界粮食产量。但在世界粮食贸易体制上,学者们产生了分歧:一是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在粮食贸易领域实行“粮食保护主义”,如对本国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调整本国粮食进出口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等,以求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本国粮食市场的冲击,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二是认为应促进更加自由化的世界粮食贸易,发展中国家若追求粮食自给自足,不仅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粮食危机,而且对世界贸易也是有害的。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声音,一方面希望自身粮食供给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着力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发展中国家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是错误的。
化解粮食危机:构建和谐世界的希望
无论是哪种声音,如果将各国的利益及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置于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之上,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是无济于事的。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也是发展和安全问题。各方应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有效协调政策和行动,共同妥善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粮价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全球粮食需求增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解决粮食危机的建设性态度。在解决途径上,中国主张:加大援助力度,支持联合国发挥协调作用,努力稳定粮价,帮助发展中国家渡过难关;制定长远的国际粮食合作战略,重视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库存;营造有利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加强宏观协调,抑制过度投机,形成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集早期预警、监测监督、宏观调控、紧急救援为一体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用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粮食问题,在金融、贸易、援助、环境、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多管齐下,为维护粮食安全营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