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说明
第八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节选了马克思的三部经济学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5年手稿的重要内容,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
本卷从1857—1858年手稿中摘选13个片断,并全文收入附在这部手稿中的《导言》。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论述了他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马克思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创立了自己构建经济学体系的逻辑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还阐发了关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在本卷摘选的1857—1858年手稿的13个片断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剖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和矛盾,评述了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的重大意义,阐明了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还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
本卷从1861—1863年手稿中摘选了4个片断。在论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片断中,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是指和资本相交换并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灭亡后,当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自己消费的价值而有余额时,这种劳动就是真正的生产劳动。在论述危机问题的片断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作了系统的阐述,揭示了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存在的危机可能性怎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现实的过程。在论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片断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机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对社会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科学的应用、机器的发明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最终会引起工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论述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的片断中,马克思具体论述了未来社会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问题。
本卷从1863—1865年手稿中选收了起初为《资本论》第一卷而写但后来未收入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论述了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和作为资本前提的商品相比所具有的许多新的特点,指出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量是资本的转化形式,这个商品量的价值能否实现是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条件。本卷还摘录了未收入《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二册第I稿中论述流通和再生产问题的片断。在这里,马克思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因素”,分析了再生产过程中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互相影响和互为前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理论是对再生产理论的重要补充。
第九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收入恩格斯1876—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并节选恩格斯1873—1882年写的《自然辩证法》。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批判欧根·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而写的一部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阐述。
在《引论》中,恩格斯阐明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指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在《哲学》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科学阐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他还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平等观和自由观。
在《政治经济学》编中,恩格斯系统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阐述了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据对这一矛盾的分析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他科学地预言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重要著作。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论文、札记和片断组成。
在本卷节选的部分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重要成就;批判了自然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自然研究中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问题。他还对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了科学论证,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
第十卷说明
第十卷为书信选编,按时间顺序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至1895年期间写的280封重要书信。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探索、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世界观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批判了唯心史观,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对1848—1849年欧洲革命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阐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恩格斯晚年批判了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观点,强调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是国家、法、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历史进程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形式。
结合革命斗争实践、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欧美各国工人政党斗争实践的书信中,密切关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进程,宣传并捍卫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斗争目的和斗争形式、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的根本原则,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帮助各国无产阶级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革命的行动纲领;同时,他们历来重视革命策略问题,善于把革命原则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主张在始终坚持革命立场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一切阶级统治的目的。
围绕《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的创作进行理论探讨的书信。这些书信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切磋探讨,也包括他们对有关著作结构和阐述方法的构思和解释,对某些具体问题和观点的阐发和补充。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用实践和发展的观点对待科学理论、看待社会现实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不顾实际情况把他们的理论照搬照抄的错误做法,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他们强调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未来的社会发展,反对凭主观愿望和想象预先作出虚构。
研究欧洲和亚洲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探讨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分析了有关国家(包括中国)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条件,揭露了资本主义扩张给这些国家造成的灾难,探讨了这些国家发生社会变革的途径和前景,阐述了民族解放斗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意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
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广泛涉猎各个科学领域,对诸如科技、军事、文艺、语言、民族史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精辟见解。
此外,本卷还适当收录了一些生动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以及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的书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