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国史新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辑说明
发布时间: 2010-01-07    作者:中央编译局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1-07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六卷说明

  第六卷为《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第一篇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他阐述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资本家作为买者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2)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3)资本家回到市场上出售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这里,资本依次从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形成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马克思分别分析了资本的三种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他从分析资本循环中得出重要的结论:第一,一切循环的共同点是价值增殖,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第二,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质和无政府状态,这种连续性不断遭到破坏。

  在第二篇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周转,即单个资本的周而复始、不断往复的循环过程。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也就是使预付资本得到增殖,因此,要分析资本周转就必须分析预付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在付出同样多的预付资本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按预付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指出:固定资本的寿命,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构成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在第三篇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在第二卷中占有中心地位。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包括资本周转或循环。它要求投入生产的货币最终回到它们的起点。马克思指出,再生产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再生产按原有的规模进行,或者是发生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积累。前者是简单再生产,后者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构成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简单再生产的一般要素时,马克思得出结论:在每一场合,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生产下降,周期性的危机必然使生产规模缩减。

  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再生产的重要结论。他把社会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消费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考察了两大部类的关系,指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的年总产品的价值由消耗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组成;第一部类供给第二部类以生产资料并满足自己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二部类供给第一部类以生活资料并满足自己对生活资料的需要。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指出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要求第一部类的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表明,社会总产品是否能顺利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各生产部门是否按客观的比例进行生产和交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实现的。

第七卷说明

  第七卷是《资本论》理论部分的终结卷,主要揭示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一篇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到利润、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存在秘密。

  第二篇主要考察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论》前两卷假定商品按价值出售,但在现实中,等量资本不论其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如何,都得到等量利润。这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是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难题之一。马克思破解了这一难题。

  第三篇主要阐明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在矛盾的展开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只是同物质生产条件的一定发展时期相适应的、历史的、暂时的生产方式。

  第四篇主要探讨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向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转化,阐明了商业资本的由来及其特征,并阐述了货币经营资本的形成和职能,并考察了商人资本的历史。

  第五篇主要研究了货币资本到生息资本的转化以及相关问题。职能资本家借入资本取得这种使用价值后从事经营,经过一定期限向贷出者还本付息。生息资本的发展导致银行和信用体系这些具体形式的产生。信用体系又进一步导致股份资本的形成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流通,除现实资本的运动外,又出现虚拟资本的运动。由于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出现,资本取得了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形式,资本的职能和资本的所有权分离开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自身范围内的扬弃,是向更高生产方式的过渡点。不过,这一切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

  第六篇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地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地租的表现形式,指出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经营的垄断,来自土地等级、地理位置和连续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异,其源泉是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产生于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来自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其源泉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第七篇主要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及其来源。这一篇是《资本论》三卷的总结,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各种收入归结为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马克思揭开了这一公式所掩盖的秘密,指出上述各种收入原本都来源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与上述三种收入形式相对应,存在着三个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将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瓦解。 

    1. 学习研究两部文集是全党的重要任务
    2. 认真钻研原著提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3. 李长春: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
    5. 关于两部文集编译工作的汇报
    6. 进一步学习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7. 韩喜平: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8.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审视
    9. 陈先达:思想要有“岸”,不能“走一站,报一站”
    10.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新台阶——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10周年之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