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说明
第四卷选收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以及他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导言和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用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本质特征,指出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消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等著作中,恩格斯结合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了经济、政治、历史、民族、宗教等问题,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重要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和〈新莱茵报〉》、《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美国工人运动》、《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恩格斯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纲领、战略和策略。
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序言和《国际社会主义和意大利社会主义》中恩格斯批判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观点并揭露了机会主义的实质。
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德国的社会主义》和《答可尊敬的乔万尼·博维奥》中,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新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新的斗争策略。
在《波克罕〈纪念1806—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中,恩格斯阐述了一些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恩格斯在1893年5月11日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中,强调了社会主义者是不断发展论者的观点。
第五卷说明
第五卷是《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论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在建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时,使用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研究了商品和货币,他从分析商品开始,阐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种矛盾的萌芽。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批判了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工资等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第七篇中论述了资本的积累过程,阐明了资本是怎样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他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他认为,从生产的不断循环中,可以看清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自己的预付,而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周期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来源如何,经过若干再生产循环之后都会成为被逐年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过程一方面生产出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另一方面生产出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他们注定要受雇于资本家。马克思列举了产业后备军的各种存在形式,指出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在本篇最后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用铁的事实证明,历史上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的过程决不是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过程。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