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过渡(不上传文档)
试谈“国学”学科的设置
发布时间: 2010-08-23    作者:郭齐勇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23
  字体:(     ) 关闭窗口

  用各种学科把传统学术分割之后,失去了很多原来的东西。

  我们传统的文体有几十上百种,但现在按西方划法,只剩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了,丢失得太多了。

  我们的学科设置不能脱离民众的需求,不要再等十年。

  我同意增设“国学”一级学科,但建议放在“哲学”门类下。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跨学科的融合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教育的发展正是从分化走向综合,走向汇通,走向跨学科。中国传统学术本来就强调文史哲艺的综合、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是整体之学、博雅之学。正是在这种强调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来就属于跨学科的“国学”的研究与教学出现了一股热潮。

  我校(武汉大学)国学本科试验班自2001年始,已办了十年;亦从2005年始挂靠相关专业试办国学硕士点,并于2007年以交叉学科名目自行增列了国学专业硕、博士点(挂在哲学类,由文史哲合办),于2008年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2009年正式招生。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培养国学人才,我校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了国学院。根据我校十年来培养国学人才的经验,建议于下:

  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请一定及时增设“国学”学科。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但基础是四部之学。传统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即是“国学”独立的研究对象,故说国学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不对的。四部之学包含了历史上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结晶。尽管国学与目前的文史哲学科的研究对象有一些重合,但应看到,文史哲不能涵盖国学,而且从囯学的学科视野去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与典籍,更能符合其历史实际,以便真正理解、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

  现行学科分类是必要的和有巨大成就的,且自民国以来,业已形成了一个新的传统,我们十分尊重这一新传统,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也有一些盲点。用各种学科把传统学术分割之后,失去了很多原来的东西。例如,经学是中国文化之根,经学中有大量的古代社会、宗教、政治、伦理、教育、科技等繁复的内涵,采用综合式的方式,以经学为学科来研究,更能深入其堂奥。但在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中,经学已被遗忘与遮蔽,这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又如,每一部单经(如《诗经》、《易经》、《礼经》等),都极为丰富,今天的学科分类不能涵盖,将其放在今天的任一学科中都不合式。经学有自己内在的独特的对象、范围、内涵、方法与发展历程,至今并未死亡。经学中的部分内容虽可以从宗教、伦理、哲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学、艺术诸学科的角度来研究,但不能以这些学科来限定与裂解,那样离传统经学的距离就太远了。

  从典籍文献的研究来说,如前所述,《诗经》的内容并不只专属于文学,《易经》的内容不只专属于哲学,同样,《左传》《史记》《汉书》、三通九通之学的内容也不只专属于历史学。以现行文史哲分科的方式,会肢解古代学术文化,已经出现很多的盲点与漏洞。从思潮、流派、学者的研究来看,古代任何一思潮、学派与学者,都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汇通式的,综合式的,就拿顾炎武、傅山、黄宗羲、王夫之、钱谦益、朱彝尊等人物来说吧,他们精通义理、考据、辞章,经史子集均有建树,并非文史哲哪一科的专门学者的研究力所能及。然我们的训练却是文史哲分家式的,这不利于对古代思潮、流派、人物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我们研究古代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断代史、地域史,思潮、流派、人物,都必须有“通观”的素养,而目前的学科限制,使我们与培养的学生,离开古代学术传统渐行渐远,不利于深入研究。国学学科的设立是对现行文、史、哲、艺、政、教等分科式教育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设立国学学科绝不是要取代现行的文、史、哲、艺、政、教等学科,而只是一种补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现行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上,既有文史哲诸学科,又有古典学学科,不相妨碍,而恰好相互补充。我们拟设置的国学,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为什么西方可以在文史哲之外设一个与文史哲学科并行、交叉的古典学学科,而我们就一定不能在文史哲之外另设一个并行、交叉的国学学科呢?

  我们希望通过对国学的设置,促使学界对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缜密地疏理。上世纪以来,我们盲目地按西方划法来办学科、办大学,丢失了太多的珍宝。例如,我们传统的文体有几十上百种,但现在按西方划法,只剩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了,丢失得太多了,西方没有的而我国原有的很多文体,赋、诏、策、令、教、表、启、书、檄、论、典、谟、誓、诰、命、骈文等,既非小说、散文,又非诗歌、戏剧,不合于西方现代分科,渐已无人研究,湮没无闻。而真正要了解一个时代,必须对当时各种文体各种材料都有分析,何况这些文体本来就有着自己的优长。

  总之,国学学科以四部之学为对象,实在可以检漏。注意,这个遗漏是很大的。按西方的学科范式来设置,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很大的,设国学学科,实在是为拯救、弥补于万一,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此事不能再等了,设国学学科实乃迫在眉睫,可以抢救一些精英与民间民俗文化。注意,四部之学不只是精英文化,它有草根性,亦包含了民俗、民间文化,包括方志、谱牒、乡约、家训、善书、契约等各类文书、蒙学幼学等。

  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已成为目前国人的普遍的需求。这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共建和谐世界的需要。我们的学科设置不能脱离民众的需求,不要再等十年,下次修订目录时才增设国学,那就太脱离时代与群众了。媒体对经典的俗讲、戏说,需要提升,这就更需要国学学科的设置,以培养人才,正确疏导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拨乱反正。

  在民间的推动下,学术界不少著名学者都支持办国学学科,主张正讲国学,培养国学人才。近年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了很多学者的支持的意见与声音。我访问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我校前校长、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等,很支持,陶教授现出任我们国学院的顾问。过去我拜访过已故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先生等,也很支持。在办国学学科、专业时,在办国学硕博士点时,我们曾请了数十位国内外之文史哲专家,开了数次论证会,大家都很支持。

  现在社会对国学人才有稳定需求,不少企业、公司、社区、媒体很需要,中小学教育也要增加这一块,还有海外文化输出、终身教育、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学生就业没有问题,至少我校办了10年的国学班,就业都很好。

    1. 孙丹:论文化软实力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