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援助发展史
从“国际主义”到“平等互利”: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10-08-16    作者:张清敏    来源:中国网 2009-08-2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尼亚时与当地欢迎者互赠礼品。

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尼亚时与当地欢迎者互赠礼品。 资料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方向,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突出了“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意实效、共同发展”的内容。相较于第一阶段,对外援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对外援助的经济意义超越了对政治利益的诉求。通过对外援助,一方面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推动中国和受援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第二,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对外援助由第一阶段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性,同时,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的比例逐渐扩大。第三,从数额上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增长,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内的实际状况,对外援助金额并没有相应大幅增加。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外交更强调“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展现出新的特点,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援助内容和方式多样化。除了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外还积极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方式。以上述援助方式为依托,实现援助多渠道化,如经济技术援助、免除到期债务、维和行动、项目援助、人员培训、人道救援、派遣医疗队、提供奖学金等等。在援外项目下,通过招投标方式,使企业、公司和科研院所等更多的法人单位与国外企业直接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参与援助的主体和对外援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二,积极参与多边援助。1997年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国际组织的多边援助。2000年中国又向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10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多边援助。参与多边援助表明中国对外援助观念的重大转变。第四,援助数额和范围不断扩大。1997年是中国对外援助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对外援助金额不断扩大。而就援助范围来说,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第三,援助目标多元化。作为外交政策手段的对外援助虽然仍然服务于国家利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上升,过上对中国的期待和要求也随之增加。与冷战期间相比直接的政治或军事目的渐弱,人道主义以及国家责任、国际形象等方面的考虑在对外援助中的因素增加,这在中国对伊拉克、阿富汗、东南亚金融危机、乃至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以后中国的提供的援助中都得到体现。

中国的对外援助在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讲,对外援助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契合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构成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力度,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援助非洲的八项具体内容;东南亚海啸后,中国也及时向遭遇海啸的国家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等,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对外援助日益成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也是中国为建设持久和平、和谐繁荣的世界做贡献的重要手段。

    1. 对改革开放前中国援助非洲的战略反思
    2. 中国援外的历史进程与现时拓展
    3. 20世纪以来治黄方略与流域管理体系演变关系研究
    4. “小康社会”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5. 谭晓玲 王爱云: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重点学校政策的演变
    6.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演变的思考
    7. 梁柱:毛泽东反腐思想永不褪色
    8. 中国对外援助60周年纪念展在京开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