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构筑中俄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心灵之桥”
发布时间: 2013-03-28    作者:本报记者 项江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

  早在18世纪初,俄罗斯的汉学家就开始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和文化书籍。同现代学者的劳动成果一样,他们的工作也成为中俄人文联系、文化交流以及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的坚实基础。

  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中俄关系已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加强中俄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民相亲、心相通”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近日,就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先生。

  “国家年”、“语言年”中俄文化交流成果丰硕

  《中国社会科学报》:陶米恒先生,在过去几年里,中俄文化交流与日俱增。从中俄“国家年”到中俄“语言年”,两国已经共同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年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您是否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加深两国间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

  陶米恒:2012年11月16日,我们已经完成了系列主题年活动之一——“俄罗斯旅游年”。在此次旅游年活动中,中俄双方共同举办了200多项活动,其中包括旅游合作论坛、“北京—莫斯科”汽车拉力赛和自驾游活动、“千名中国游客游览俄罗斯”、“你好,俄罗斯”、旅游列车“草原的星星”、针对中国游客设计的“伏尔加河系列水上游”等。同时,以旅游年为契机,在哈尔滨国际经贸洽谈会中举办大规模会展,以此进一步推进中俄经贸旅游合作。2012年,我们还举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北京举行的俄罗斯流行音乐明星演唱会,在上海举行的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珍宝馆和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法贝热珠宝艺术展”等。

  2012年上半年,来俄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11.3万人,较2011年同期增加了43%;俄罗斯的40多个联邦主体和70多个城市与中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友好关系。2013年,我们即将开启俄罗斯 “中国旅游年”。我相信,中俄两国将会进一步加强在旅游和文化上的往来与交流。

  我们可以再列举几个关于2009年“中国俄语年”的例子。当时,中国22个省、市、自治区内举行了200多场次的系列活动,其中最广为人知且引起社会共鸣的活动是官方开幕式和闭幕式。当时有近1万人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并有近1亿人收看了电视转播。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启动了俄语频道。

  此外,“中国俄语年”中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由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授权,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俄语中心长春大学基地的建立,这促进了两国文化、学术的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俄语基地成立后,俄方定期派遣教师到基地授课,免费提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基地设立俄语国家等级证书考试点,举办考前辅导及组织考试、颁发俄语国家等级证书。目前,我们已在长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大庆师范学院、佳木斯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俄语基地。

  每次举行这种重大活动,包括“国家年”和“语言年”,其最主要的参与者都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广大民众。近年来,我们积极地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包括在文化、电影、习俗、语言、旅游资源等方面,并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有趣的信息。当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加具体的影响我们无法一一赘述,但我们都能感觉得到,我们所取得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深化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增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每项主题年活动都可以为俄罗斯和中国社会提供特殊的交流平台,并为两国在多领域的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来中国做客”近距离感受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继2011年的中国“俄罗斯文化节”后,2012年9月至11月,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文化节”。中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传统友谊深厚,请问,当前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您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很长时间,您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陶米恒:我认为,中俄两国的民众有很多机会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我希望,通过“旅游年”、“文化年”等活动,不仅能为两国在旅游领域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也能使之成为近些年中俄 “国家年”系列活动的延续,全方位地扩展两国间的人文对话。

  在之前举行的一些活动中,有些活动得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且已开始常态化进行。这些活动包括:中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俄语、汉语知识竞赛,俄罗斯和中国大学校长论坛,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教育展览会,俄罗斯和中国文化节等。以中俄文化节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两国互办文化节”以来,已向彼此国家的民众展示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精品,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见证着中俄关系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和2007年,中俄两国文化部在“国家年”框架内互办建交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节”后,互办“文化节”活动已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标志性项目。

  2010年,在北京开设的俄罗斯文化中心为双边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12月初,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开始运营,其主要活动是扩展双边文化交流,促进两国相互兴趣的增长,不断深化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我认为,要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并且从内而外感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方法就是来中国做客。2012年10月初,应北京市政府的邀请,俄罗斯50个家庭来到北京,并且在北京家庭中居住,其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由于近距离的接触,他们能够感受到北京人的热情好客,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和生活习俗。

  我自己了解中国也是从跟中国人接触开始的。我在中国有很多朋友,我很珍惜与他们每一个人的友谊,也很高兴能和他们见面或者有机会和他们来往。

  孔子学院和俄语中心助力文化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俄罗斯和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与日俱增。您认为,目前在俄罗斯建立的18所孔子学院,对俄罗斯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陶米恒:目前,中国的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在全世界传播的名片。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的活动不仅局限于教授汉语。在2010年俄罗斯的“汉语年”活动中,孔子学院组织开展了大量活动,例如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书法艺术表演、“中国风采”摄影展、汉语教材展和中国武术器械展等。目前,俄罗斯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并不是每所俄罗斯的大学都设立了汉语学习机构,所以孔子学院成为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唯一途径。孔子学院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2012年,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已经在中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门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设立了俄语中心,并提供资金、教材等多方面的支持。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是2007年由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授权成立的一个非商业性机构,致力于在俄罗斯境内外宣传和推广俄语,发展和推广俄罗斯文化,支持各国的俄语教学和研究。俄语中心的任务主要是加强教师培训、研究俄语教学方法和理论、组织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并向研究俄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学作品和学习材料、组织有关俄罗斯语言和文化问题的学术交流活动。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俄语中心规模仍然很小,但其仍是中国人获得俄语世界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

  中国读者对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兴趣没有消退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俄罗斯和中国的大量文学作品被互相翻译,这些作品给大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您如何评价两国学者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促进双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陶米恒:毫无疑问,在双边文化交流中,文学艺术作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8世纪初,俄罗斯的汉学家就开始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和文化书籍。同现代学者的劳动成果一样,他们的工作也成为中俄人文联系、文化交流以及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的坚实基础。然而不仅仅是翻译作品,原文作品同样为推广国家文化、历史和传统提供了大量机会。

  俄罗斯重视中国的俄语文学家为推进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并对他们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已经有20多位学者获得“普希金奖章”。“普希金奖章”是由俄罗斯文化部设立、国际俄语研究推广领域的最高荣誉,主要颁发给世界各国对研究、推广俄语和俄罗斯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社会活动家、俄语教学研究专家和学者。

  近期,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和《“处女作”独立文学奖》安德烈·斯卡奇基金会还联合创立了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旨在加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鼓励现代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文译制,提高俄译汉翻译工作者的职业影响力,加深中国读者对当代俄罗斯的了解。该奖项参赛译作题材广泛,包括长短篇小说、专栏文章、诗歌、剧作、随笔等。为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没有出版发行的完整译文也可参赛。

  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兴趣没有消退,在中国的各大书店都能找到俄罗斯经典作家的译著。但同时我也看到,中国对于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的介绍要少一些。同样,俄罗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很少。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当代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甚至鲜有人知。我认为,对于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介绍还需要加强,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让年轻一代延续两国的传统友谊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扬中俄友好是青年人的责任,两国青年人要共同为发展中俄关系努力。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增强两国年轻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他们能够获得两国文化的最新信息呢?

  陶米恒:我们高度重视扩大两国青年的接触。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保持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相互理解,并将其留给俄罗斯和中国的下一代。我认为(我相信您也赞同),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努力,没有对邻国文化传统的理解,这将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方面,中俄两国能做的还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扩大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俄两国已经计划互办“青年交流年”大型主题年活动,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留学生交流规模,鼓励两国青年到对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学习,也将大规模互派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互访,形成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青年交流网络。这是了解邻国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很好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学习一门外语,结交新的朋友。我们注意到,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正呈现增长趋势,每年希望到俄罗斯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的数量都在增长。2012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教育展览会上,中国学生对俄罗斯的教育服务水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中国和俄罗斯中小学生“健康夏令营项目”的成功开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健康夏令营项目不仅可以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活动,可以让两国的孩子们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2008年至2009年,应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邀请,1570名中国儿童前往俄罗斯旅游。2010年至2011年,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近10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前往中国。2012年,来自上海和四川省的学生(约100人)参加了“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在8月底至12月初举行的国际交流活动,当时恰逢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

  两国年轻人的交流有着美好的前景。自2010年起,通过“俄罗斯合作项目”,各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商业和科学领域的青年代表们到俄罗斯进行短期的参观旅游;俄罗斯每年还举行“公共外交国际青年论坛”,这为其他国家的年轻学者提供了讨论交流的平台。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比上一代更加优秀,他们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几乎所有年轻人都会使用互联网。在双方年轻人相互交流方面,我们应当继续探索新途径,开拓新方法,展开长期机制化的交流往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可以说,两国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和谐相处、合作共存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您对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前景有哪些期待呢?

  陶米恒:中俄两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其中就包括文化领域。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未来十年俄罗斯和中国人文领域的合作行动计划,其发展潜力巨大。当代俄罗斯的电影、戏剧、民俗、音乐、绘画等都是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希望进一步向中国普通民众介绍的内容。我相信,随着合作行动计划的推进,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

  

    1. 中俄第十轮战略安全磋商在京举行
    2. 中俄联合声明|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开始
    3. 中俄“海上联合-2013”军事演习举办舰艇开放日
    4.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举行
    5. 中俄总理第十六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全文)
    6. 中俄两国军队总参谋长8月8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7. 中俄沿边经贸合作的新模式
    8. 汪洋与俄副总理主持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
    9. 习近平出席G20峰会纪实|成功的多边外交|中俄携手前行
    10. 吴邦国访欧亚四国并出席中俄议会合作委员会会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