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样性与和谐社会
中国对多样性的理念相当熟悉。2007年1月30日,中国批准了联合国于2005年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国的目的在于紧随美国的步伐跻身大国行列。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政治实力(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军事实力(核能与航天)和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全球第二、20国集团成员、中国——东盟特别对话10+1的一方、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者),而文化领域仍然缺乏“影响力”。总之,中国正在制造一种“软实力”的形式。
美国不仅依靠实力主导世界,还依靠精神统治。“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好莱坞”也意味深长地成为了美国至高权力的一部分。在这种条件下,华盛顿如此强烈地反对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也就丝毫不必惊讶了。因此,面对单一的语言和单一的思维,美国力求采取一切手段继续确保其绝对统治,而中国则提议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建立在多极化、国家独立和国家主权基础上的。
多极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政治。多极化之于政治就像多样化之于文化。多极化的世界是多个大国共存的平衡世界,每个大国构成一极,可以防止过度偏移;多极化可以更好地尊重弱势群体,为实现真正的国际民主和政治的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中国日益发展,世界进入了多极化时代,美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开始理解多边活动的必要性,尊重联合国等重要的国际组织,参加哥本哈根峰会等大型全球论坛。中国活跃于所有的多边机构,以努力使其关于世界的看法得以与各国分享。中国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极,利用双边和多边关系为其世界观服务:一个多样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自主的;一个没有干涉的世界,中国就曾因为自己的事务受到别国干涉而饱经苦难;一个尊重差异的世界;一个中国式的和谐世界。
2. 经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而言是一次宣传其思想观念的好机会。除迅速提出的旨在重振银行体系和刺激经济但却在20国集团内部引发激烈争论的措施外,中国还提出了美元问题,为国际货币体系走出泥潭铺路。中国认为,金融危机是华尔街的机能障碍和作为唯一国际货币的美元引发货币失调导致的结果。单一的语言、单一的思想和单一的货币,中国归根到底想要逐渐质疑的就是这个越来越受限的世界秩序观。在货币领域,中国提出设立一种世界货币,这是由几个主要国家的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所组成的综合货币体系。货币的多元性可能会导致美元统治的终结,走向国家间合作战略,以便采用更好的、更符合广泛利益的货币本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往来使用人民币结算,就是朝该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3. 文化和语言。多极化是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催化剂,这是以相互尊重、接受差异为前提的。每个具有自己文化和语言的大国都必须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多样性符合各方的利益。
三、结论
多样化、拒绝单一化的全球秩序、尊重差异是法语地区和中国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法语地区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能够给法语地区带来什么?
和业已加入法语国家组织的东欧国家一样,中国首先强调与法国进行文化交流。启蒙时期的哲学、法国大革命的理想、19世纪的文学都曾深深地影响20世纪初放眼西方以努力阻止国家衰落的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激奋随着1919年的“五四运动”达到顶点。民族主义者和革命者抱着同样的目标——拯救中国,只是主张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对法国思想和法国文化大加赞赏。反过来,中国的哲学、诗歌和艺术也极大地吸引了法国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相互欣赏的镜子效应更加巩固了文化基础。尽管两国的政体并不相同,这种基础赋予中法双边关系一定的特殊性。随着1964年戴高乐的法国政府对中国的承认,这种相互欣赏达到了顶峰。无疑,这个特别的文化因素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想要获得国际地位的时候对法语地区如此感兴趣。诚然,与东欧国家不同,中国不会申请加入法语国家组织,仍然位于法语地区的外围。但是,中国独自组成了一个地理文化区域,汉语世界包括数量众多的海外华人。中国已经准备好加入与法语世界的真正的文化对话。地理文化的法语地区将会不断扩大。
显然,这并不是毫无政治考量的,因为中国的尝试也涉及确保能源和原材料安全的全球地缘战略。非洲大陆就位于这种全球视野的中心。事实上,中国是在继续其于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最早建立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毛泽东时代得以重新恢复,因为冷战期间非洲是重要的舞台之一。在经过了一段中国以经济发展作为优先考量的犹豫期后,新的中非关系随着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非论坛正式拉开帷幕,以主权独立、互不干涉以及尊重涉及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的精神作为指导。尽管注意到三年一次的峰会具有地缘战略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媒体没有很关注文化和语言的一面——峰会使用的是中文、英语和法语。但是,中国希望不仅在经济上、更在文化上接近非洲,同时还想克服与非洲大陆特别优待的重要关系必然带来的政治矛盾。中国的这些愿望是旨在维护和促进中国切身利益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作者:法国学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译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