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新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多边国际事务之中,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独立自主作为外交的根本宗旨,坚决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的根本目标,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照片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作出了实行“一边倒”的外交决策,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外交奠定了基础。图为1949年1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热烈欢迎。1954年,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并已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左一)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右二)、缅甸总理吴努(右一)亲切交谈。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新中国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先后与19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亚非会议后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65年建交国家达到50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建交国家达到120个。新时期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使建交国家发展到171个。
照片设计:

中国积极推动同各大国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大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图为2005年4月胡锦涛在印度尼西亚出席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活动,与来自亚洲、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领导人集体合影。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新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大力拓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开启了多边外交的新篇章。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顺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广泛参与各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影响,成为世界多边舞台上一支重要而独特的力量。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合作
新中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旧中国不平等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建立起“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体制,努力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推动了对外经济贸易逐步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确立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贸易领域逐步拓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吸引外资成效显著,海外投资初具规模,对推动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渠道与层次更加多种多样,对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国际旅游业跨入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建立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但未能形成真正的旅游产业。1979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业收入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增长点,入境旅游人数跃居世界第四,出境旅游人数达到世界第六,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