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我国的意义重大。这使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使我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我国的影响。
记者就“尼克松访华40周年”电话采访了中美关系权威专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 。郭宪纲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五个阶段。现阶段,中美关系中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美国对华政策出现变化,在加强与中国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与中国的矛盾也有所增多。
五个阶段:从敌对走向合作
郭宪纲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0年的敌对阶段,表现为美国对华封锁与中国的反封锁;第二阶段:1971年至1991年的合作抗苏阶段,主要是为抗衡苏联的扩张而联手;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1年的摩擦上升阶段,表现为冷战结束和共同对手苏联解体后美国将中国作为对手,两国关系在小布什政府初期陷入了冷战后的低谷;第四阶段:2001年至2008年走出冷战后低谷加强合作的阶段,主要是由于9·11事件发生使美国不得不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第五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入了第五个阶段。
新变化:中美矛盾有所增多
郭宪纲指出,在第五阶段,中美关系中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美国对华政策出现变化,在加强与中国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与中国的矛盾也有所增多,具体表现为:
将中国已经崛起作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制定前提。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及对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超过了美国的估计,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中国。
经贸关系中的摩擦上升,美国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经济议题从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润滑剂”变成利益冲突点。
美国在亚太战略中平衡中国的力度加大:在南海岛屿问题上公开介入,怂恿越南、菲律宾等国挑衅中国。
上述中美关系变化中最突出的是经济因素不再仅仅是中美关系的黏合剂,而且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美关系麻烦点。
变化原因:中美力量此长彼消
郭宪纲表示,中美关系中的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与国际形势的演变和中美力量的消长密切相关:首先,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处在重大的转折期。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脱颖而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地位不断上升。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上升,超过日本,紧随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对此,美国忧心忡忡,担忧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美国在全球的老大地位,因而处处想方设法减缓中国的发展。再次,美国实力相对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美国将面临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称人民币汇率太低,导致美中贸易长期出现逆差。
对美政策:推动国际体系改革
郭宪纲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的对美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在国际体系处在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中国冷静客观,深知新兴国家异军突起,登上国际舞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逆转。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体系的主体。中国主张改革而非打破现存的国际秩序,以适应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中国应将其置于本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位置。中方根据“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加强合作、不搞对抗”的对美方针,努力加强双方的战略互信,大力发展全方位合作,着力拓宽双方共同利益范围;在有歧见的问题上,则大力加强与对方的沟通协商,消除误会、误解、误判,尽力求同存异,缓解与减少矛盾和分歧。对美国损害中国主权及核心利益之事,中国坚持原则进行必要的斗争,努力做到有理、有节,竭力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
三、加强中美经济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