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詹欣:美国对华核战略与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
发布时间: 2012-02-02    作者:詹欣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1-10-02
  字体:(     ) 关闭窗口

   苏联对华核威胁的加剧与美国的担忧

   自3月以来有关苏联打算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的流言传播已有一段时间,但均来自于第三方,美国从未在正式外交场合直接从苏联得到确切的信息,直到818日,在苏联驻美使馆的午餐会上,苏联驻美使馆二秘鲍里斯·达维多夫突然询问美国国务院负责北越问题的特别助理威廉·斯蒂尔曼,如果苏联进攻中国并摧毁中国的核设施,美国将做何反应?如果中国核设施遭到苏联打击寻求美国的帮助,那么美国的态度是什么?是否会坐收渔翁之利?关于苏联试图军事打击中国核设施,他还提出了5项理由:(1)中国的核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会对苏联构成威胁,因而必须在数十年内消除这种能力;(2)对中国的打击将削弱毛泽东的统治,使中国持不同政见的高级官员和党的干部得以升迁;(3)中国因为担心苏联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而不大可能进行反击,此外毛泽东的地位被削弱会阻止他卷入与苏联的战争;(4)苏联的行为不会影响美国,事实上消除了中国的威胁反而使其从中受益;(5)如果苏联不采取行动,中国将会悄悄地发展核力量而不引起外界的警觉。这是苏联官员首次试探美国官员对苏联军事打击中国核设施的态度。由于达维多夫已在美工作多年,是个美国通,且同美国务院及其相关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以往与美国官员交往时,他经常提出一些想法和假设来试探美国的反应。因此在美国看来,很难说他提出军事打击中国核设施是个人行为,但是否完全依照指令行事也不能确定。

   关于苏联是否真正计划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学界争论较大。当前尚无苏联官方档案证实,我们只能从美国档案进行间接的推断,在苏联官方存在着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的讨论,至于这种讨论是否真正升级为军事计划,未来还需要苏联档案的佐证。不过大多数学者都引用1978年叛逃到美国的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舍甫琴科的回忆录。其中谈到当时在政治局多次研究了这一问题。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积极主张无限制地使用核武器“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的计划,而另外一种则主张用有限数量的核武器进行一种“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摧毁其核设施。这两种主张并无本质区别,不同处仅仅是使用核武器的数量。不过赞成的人并不多,即使后一种手段,国防部第一副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也表示反对,他认为太过冒险,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丰富的游击战知识和经验,一两颗原子弹难以奏效。反而会使苏联陷入一场如美国在越南那样的没完没了的战争。因此在轰炸中国问题上,苏联政治局分歧严重并陷入了僵局,好几个月不能做出决定。由于格列奇科的主张是以美国不会积极地反对苏联的惩罚性行动而会把它“吞下去”为前提的,于是苏联外交部、克格勃和军事情报局开始探听华盛顿可能做出的反应。苏联驻华盛顿使馆奉命非正式地向美国中级官员进行了了解。但是一些俄罗斯学者对舍甫琴科的回忆录有所怀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乌索夫认为,苏联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核打击中国的计划,只是想逼迫中国回到谈判桌前,核打击的消息是苏联有意散布出去的。而远东研究所原所长季塔连科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此事,是舍甫琴科根据中央情报局需求编造的。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支持这一看法,认为“中苏两国领导人当时对于战争可能性的判断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是为了应付对方的进攻而备战,迄今还没有任何档案材料证明,任何一方制订过进攻对方的计划”。还有中国学者认为,“苏联自试验成功核弹和洲际导弹后,遇到国际危机时便经常炫耀其威力”,“19696月以来,美国媒体和官员讲话中一再传出苏联可能对华实施核打击,甚至说苏方官员对美做过试探。此时正值尼克松刚担任总统,决心从越南乃至亚太地区采取军事收缩,并考虑实施联华抗苏的战略,在此背景下放出这类消息,自然含有恫吓中国以促其对美国接近的目的”。

   无论是否真正存在苏联军事打击中国核设施的计划,中苏关系紧张加剧却是不争的事实。825日,基辛格在圣克利门蒂召开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即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计划和危机处理小组委员会的会议,要求他们制订一个在中苏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美国政府的应急计划。828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威廉·海兰德向基辛格提交了一份文件,对美国立场进行分析。他提出当前美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偏不倚的政策,另一种是偏向中国,他认为这两种选择均不可取。如果美国对苏联打击中国核设施保持中立,并继续与苏联进行一系列的谈判,如有关中东问题的双边和四国谈判、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谈判、海床条约谈判等,那么势必会被中国认为是美国对苏联军事行动的默许,这与尼克松政府试图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愿望背道而驰;而偏向中国,则会导致苏联极大的敌意,使苏美关系长期受到伤害。这里面还暗藏一个涉及军控的观点,即超级大国在实施预防性核打击方面的合作先例将使得任何形式的国际核军控体制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同一天,国务院还组织一批中苏问题专家就73日指令所形成的文件草案进行讨论。这些专家包括鲍大可、高立夫、弗雷德·格林和马歇尔·舒曼,他们基本同意该文件的分析,但认为过于低估苏联先发制人的危险性,因为即使是一次非核军事打击也会给日本、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欧带来巨大的影响。专家们建议:首先美国政府应该公开声明反对任何中苏敌对行动的升级;其次与苏联人私下进行会谈,阐述对中国进行军事打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专家们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基辛格的担忧。94日,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继续在圣克利门蒂召开会议,讨论美国政府的应急计划。在这次会议上,基辛格明确指出如果听任苏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势必造成这样一种惹人厌烦的情形,即确立了一个大国可以使用核武器解决争端的原则。如果这个原则被确立,那么后果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基辛格认为当前美国仅仅研究核武器对健康和安全因素的影响是根本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美国在欧洲核政策等因素。那么当务之急是应向苏联人清楚地表明美国的担忧,并劝阻他们不要贸然行事。但并非每一个人都同意基辛格的观点。国务卿罗杰斯并没有看得那么严重,他认为近期苏联的各种试探,是一种好奇而不是信号。显然苏联受到中国问题的困扰并正在进行艰难的抉择,尽管不能排除苏联进攻的可能性,但是他不相信这种状况会发生。因为如果苏联一旦进攻中国,它将不得不冒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的危险。罗杰斯认为中苏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超过50%。

   虽然罗杰斯向尼克松阐述了国务院的观点,但并没有得到认同。基辛格仍然坚持认为苏联人(达维多夫)不会如此随便地提出那样的问题。91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和约翰·霍尔德里奇在递交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进一步支持了基辛格的观点。认为如果美国不对苏联图谋进攻中国核设施的行为做出明确的反应,将会被认为是美国默许了苏联的进攻计划。为避免给人这种印象,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原则,即美国反对苏联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

   在基辛格眼里,苏联通过各种渠道试探美国的反应,根本不是好奇,而是一种明确的信号,虽然不能说这就意味着苏联要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但它加深了美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担忧,特别是在使用核武器方面。美国正在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以摆脱在越南的困境,而默许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势必给缓和中美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此时中美之间并无正常官方沟通渠道,除了在媒体上明确自己的态度以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就在基辛格一筹莫展之时,中苏关系出现了改善的迹象。

    1. 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研究
    2. 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新特点新趋势
    3. 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
    4. 美国空间能力建设新进展
    5. 从美国对华战略辩论看中美关系的变化
    6. 中国应对TPP的根本之策
    7.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三种思维
    8. 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问题
    9. 台湾不要做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棋子
    10. 中资挺进美国带来什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