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间谍”案的原因、后果与反思
(一)“黄色间谍”案的原因
“黄色间谍”一案是德国排华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该案在中德文化冲突中并不是稀有个案,其实更早可以追溯到“黄祸”的论调。分析德国排华沉渣泛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德国精英阶层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巨大恐慌与担心。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保护自身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领域垄断性专利的本能需要,这些领域是德国赖以保持世界出口领先地位的核心法宝。
(二)“黄色间谍”案的后果
从“黄色间谍”案的直接影响来看,因《明镜》周刊发行量大,其读者群为政治家、律师、媒体从业人员、研究机构等中高层人士,不但对德国政策走向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德国公众的看法,因此,此次不实报道对华侨华人造成了严重影响。一些在德华侨华人明显感受到身边的德国人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些甚至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此文也给所有在德华侨华人敲响警钟,提醒大家要具备法律意识和维权精神。如周坚所说,事件伊始,大多数在德华侨华人不了解该报道、不知如何应对、不敢直面抗争。在最初的阶段,一些在德华侨华人学者开始带头写文章抨击该文,才使大家逐步了解发生了恶性事件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跨文化沟通
这一事件需要进一步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跨文化沟通与传播?如何对待排华报道和其他中外文化冲突事件?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中国政府、中国驻外使领馆、当地留学生组织和华侨华人组织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中国到国外学习、工作和居住人数的增加而日益凸显。此次针对《明镜》周刊的不实报道,留德学者学生和华侨华人开展的舆论反击、示威抗议和法律诉讼活动,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照。无论是舆论反击、示威抗议,还是法律诉讼,都做得非常有针对性,用的都是德国人能理解和认同的方式、语言与程序,没有空洞的口号和宣传,但是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2007~2008年间,在德国“团联会”、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德国华商联合总会等众多华侨社团以及各地华人骨干的共同倡导与组织下,德国各地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此次维权活动中来,集思广益,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原则,不仅发出了自强不息的声音,而且也向德国社会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追求正义和谐的传统美德。通过此次活动,德国华侨华人的维权意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建立一个统一的华人维权组织的呼声空前高涨。不容忽视的是,这一切也与海内外中文媒体对在德华人维权行动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报道分不开,因为有13亿中国人作后盾,海外作为少数民族生存的华人社群才能真正争取到其应当享有的平等待遇。
2008年10月12日,在德各界74名华人联名致信德国联邦议会,呼吁德国社会铲除对华偏见,促进理性对华。这封在德华人自发通过网络征集内容意见和签名的德语公开信,对《明镜》周刊辱华宣传一案以及当年发生的封杀德国之声广播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事件进行了批评:“每个有益于中国健康发展的有建设性的批评都是富有价值的……但可惜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由一种抱残守缺心态和傲慢心理混合作用下,产生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带有庸俗意识形态特征的思潮倾向,而它除了满足民粹主义的自我蒙蔽之外,对两国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增益……媒体的出格表现在《明镜》周刊《沙粒原理》一文中达到了顶峰,此文是一个恶意操纵读者的独一无二的范例……而其品味低劣、不负责任的风格也可以在许多德国关于中国的报道中找到翻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外交流时,要深入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要授人以柄。例如,有的留学生或在德工作的职员,周末独自到公共办公室加班,事先不同同事或上司打招呼;或在上课及开研讨会时,不经他人允许随意拍摄幻灯片或复制课件。最后,赴外留学或研究的学者学生,要有开放的文化胸怀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善于与外国人交朋友、加深了解,实事求是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也努力了解当地文化与风俗,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努力做民间的大使、令人信任的异国朋友。(摘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全文约18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