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初期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5-08    作者:马瑞    来源:国史网 2021-03-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初期建设

  ——以江苏省为例(1955—1957年)

  农村有线广播(即“大喇叭”广播)是以县乡为收听范围的区域性广播。与无线电广播相比,有线广播的收听不需要接收器,具有成本低、见效快、便于集中管控等优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播收音网。农村有线广播网是建立在广播收音网基础之上的,广播站与收音站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央广播事业局曾指出:“发展有线广播,较之推广其他收听工具有如下显著的优点:第一、省钱,便于管理和易于在农村中推广;第二、除转播中央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笔者注,下同)和省台的重要节目外,可供当地领导机关直接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鼓动;第三、可以有效地控制收听,杜绝敌台影响,而且在国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强调,发展农村广播事业“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办法是发展有线广播,有线广播是今后发展农村收音网的主要方向”。

  江苏省广播事业发展较早,民国时期先后成立的电台共有70多座,“成为国内广播电台成立时间早、台数多、功率大、分布广、门类全的主要省区之一”。其中,1928年在南京市建立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一度成为亚洲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接管了“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此基础上于5月建立了“南京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1月1日,苏北、苏南、南京三大广播电台合并,成立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负责管理江苏全省的广播事业。1956年6月21日,江苏省广播管理局成立,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广播行政管理机构。

  江苏省虽然有较好的广播基础,但广播电台设备基本都在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是空白状态。1952年4月1日,吉林省九台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到1955年9月,吉林、福建、四川、黑龙江、浙江等13个省已设立了101个农村有线广播站。而此时江苏省仅在宜兴县建立了1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因此,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从1955年12月全省开始大规模建站到1957年,江苏省完成了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初期建设,这在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往关于农村有线广播的研究多聚焦于技术、理论、业务等方面,且多为宏观研究,以史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基于江苏省档案馆相关材料,力图勾勒农村有线广播站初期建设的具体状况,以期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助益。

  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立

  1955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进入高潮,如何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宣传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广播因为具有及时性,因此成为党和政府对群众进行宣传的有力方式。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中明确要求“普及农村广播网”,在“各乡和大型的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盐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合作社都装置收听有线广播或者无线广播的工具”。此后,全国各地积极建设农村广播网。2月,全国已经有24个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订出了发展农村广播网的规划,不少地方都在这一年开展了第一批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设工作。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在设备、资金、技术方面都较为欠缺,如何在规划时间内完成广播站建设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江苏省各级党政机关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开展建站工作,克服了较大困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建站任务。

  (一)建站工作的准备与开展

  为加强对广播宣传工作的领导,195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应加强对广播宣传的领导和监督,并充分地利用它来推动和改进工作”。农村有线广播站作为各级广播电台的延伸,受地方党委及政府的领导。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在建站过程中坚持行政上受县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宣传业务和干部的政治思想受各级党委领导,广播业务和技术受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领导。这就确保了党政部门对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1955年8—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介绍了福建、吉林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的经验,提出“重点示范、分批发展”的方针,会后颁发了《关于今明两年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区逐步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的指示》,指出:“为满足日益高涨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需要,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建设农村广播收音网的主要方向”。12月,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着重讨论了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问题,会议确定了“依靠群众,利用现有设备,分期发展,逐步正规,先到村社,后到院户”的发展方针,这也成为此后各地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指导思想。

  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分为广播站和线路、收听设备两部分,广播站主体基本建在县城,线路及喇叭等收听设备的铺设则要深入乡村。为响应国家关于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的指示,江苏省于1955年底制定了本省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设计划:“从今年冬季起到一九五六年年底,在全省每一个县和省辖市的郊区都建立起农村有线广播站”。建站工作得到江苏省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从省到专区到县、区以至部分乡的党支部都对发展有线广播作了规划。在第一批建站的县,党委都派出了得力的干部,加强建站的领导。松江、苏州、南通、徐州等六个地委宣传部都召开了专区有线广播工作会议,检查和布置全区的建站工作”。“各县建站委员会都是由宣传部长担任主任委员,并具体领导建站工作。有些县的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紧对有线广播站的领导”,在建站过程中帮助解决了经费、干部、站址等具体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聚合群众之力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站,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曾提出,要“通过各种会议,运用各种方法,广泛地向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动员,使干部和群众都能了解建设有线广播的重要意义,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如铜山县在建站之前,“县领导同志和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就通过各种会议,广泛地向县、区、乡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宣传,讲解发展有线广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建站的方针、政策和做法……通过宣传,干部群众积极要求装喇叭,并表示花个几十元办广播是没有问题的”。又如泰兴、如东、沭阳等县“除了口头上向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以外,还专门印发了建设有线广播的宣传材料”。还有一些县在党代会、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种干部会、积极分子会上都做了建站宣传。无锡县则通过收音联络员“向群众宣传建设有线广播的意义,带动周围数千群众,热情地支持和参加建站工作。使全县四百多只喇叭,二百五十多公里的线路工程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完成”。

  广泛的宣传动员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到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施工建设中,“广播站的建设,从测量到架线、安喇叭,都有农民参加。在第一期工程(指1955年12月到1956年4月——笔者注)中,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施工的约有二万多人。昆山县渔西乡大公村农民,夜里打着电筒挖洞运料,提前完成架线任务。铜山县山区农民用土炮炸开地洞竖立杆子”。除此之外,“在支援农业合作化的口号下,不少地区的解放军、职工、学生、居民等也参加了有线广播的建设”。同时,各县训练的收音联络员也积极协助建站,如在昆山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收音联络员做的,只有放线、接头、拉线等技术性较高的工作,才由线务员亲自动手”。可见,在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反之,“有些县没有充分依靠群众,没有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动员,光靠十多人的施工队,单枪匹马地进行测量、架线”,结果造成了工作上的损失。

  技术人员是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江苏省广播管理局为培养有线广播技术人员,从1955年12月开始先后举办了三次短期技术干部训练班,为各县(市)广播站训练了技术干部148人,传授了有线广播站建设的技术知识,解决了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中技术力量紧缺的问题。

  由于技术工作的多样性,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因此,江苏省各县由县委宣传部部长或副部长牵头,邀请有关单位成立有线广播建设委员会,组织各方力量具体领导有线广播站的建设工作。“各县建站委员会中,邮电局的负责同志一般的都担任了副主任委员,文化科,文化馆、站和农林科的负责同志也都参加了建站委员会的工作”。这就便于各部门发挥技术专长,进行协同作业。

  (二)勤俭办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且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国家建设资金紧张。1955年12月,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为节约国家投资和提高发展速度,各县广播站必须充分地利用现有县内电话线路,同时按照本身力量,配合地方村电话网的发展规划,架设支线”。江苏省在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设中也非常注意利用现有设备资源,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提出:“不少的县在过去都建立了城镇有线广播站,具有一定数量的机器设备,在这次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时候,可以利用的东西都把它利用起来”。如南通县在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中,需要添置一部250瓦的扩大机,技术人员不但想办法节约经费,“并且尽量利用了南通台留下来的一些旧料”。

  关于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经费问题,中央广播事业局曾于1955年9月指出:“农村有线广播是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其建站经费应采取地方投资辅以群众自筹的办法解决”。1956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提出:“勤俭办站,是目前农村有线广播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认为:“建站经费的解决,一定要依靠群众,不能采取国家包下来的办法,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的资金有限,用处很多,而主要是用于工业生产的投资……因此建站经费,除了县里出一部分解决室内设备外,广播支线和喇叭,应该基本上由群众负担”。具体来说,作为广播站主体的室内设备一般由地方筹集经费,而作为延伸部分的广播支线和喇叭则鼓励由群众来负担。其中群众负担的资金以集体资金为主、个人负担为辅。如江阴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中群众负担的集体资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资金(包括农业合作社公益金,供销社、织布社和中心小学福利金,机关公杂费)、小队或自然村的小公款(包括余粮柴草、猪灰、养鱼收入以及集体奖金)、副业收入(包括采石头、捕鱼、织布、浆纱收入)。个人负担的资金主要指农户自愿筹集的现款。这种筹款方式对农村的生产生活资金影响较小,也符合有线广播公用性的特质。正如刘少奇在1956年5月谈到农村有线广播问题时所说:“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很重要,但是不要因此加重群众的负担”。

  (三)人员配备及维护管理

  1955年12月,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曾提出:“广播站编制视服务范围大小而定,少则三人,多则五人。站长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不占编制。副站长一人,负责宣传和站的发展工作。编辑一人,播音员一人,都兼通讯员联络工作,机务员一人兼做喇叭修理工作”。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规定,农村有线广播站“一般应配备四至五个专职干部,其中编播工作人员二到三人,技术人员二人。广播站站长应选派相当于区长级干部担任。广播站干部至少有二人应列入国家编制内,其余可在县级机关内和原收音员编制内调度”。

  日常维护和管理是农村有线广播站能够长期运行的重要保障。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往往有几十公里的线路和几百只喇叭,维护起来比较困难。为充实农村有线广播站的维修力量,江苏省广播管理局提出了《关于建立县站修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草稿)》,指出有条件的广播站可逐步建立与扩大修理服务机构,修理当地收、扩音机,解决充电、扩音和电池供应问题。因此,各县有线广播站在建设中都设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线路维修工作,江苏省广播管理局于1957年6月专门开设了“维修技术干部训练班”,培训技术人员。江阴县农村有线广播站于1956年2月建成后,会同邮电局用了两个月进行集中的线路整修工作。经过整修,广播线路及喇叭的架设更加规范和安全,部分喇叭不响的问题得到解决。收音联络员是维护广播线路的重要力量,江苏省各地都开展了对收音联络员的培训工作。如沭阳县的“收音联络员经过训练以后,大都掌握了一般技术知识,成为管理喇叭和维护线路的骨干力量”。

  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在维护管理工作中还注意发挥群众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在总结宜兴县有线广播办站经验时指出:“必须依靠地方基层组织,发动群众来做好喇叭、线路管理维护工作,设立收听联络员开展收音工作。广播站与邮电局要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加强线路的检修,并教育和协助群众做好经常性的维护管理工作”。如武进县在实际工作中由乡文教委员会兼管乡内各社有线广播工作,农业合作社负责支线维护工作,划段包干,定期检修。同时发动群众维护线路,传授维护线路方面的普通技术。

  经过一年的建设,到1956年底,江苏“全省81个市、县(含原属江苏省的松江地区的9个县)都建立了有线广播站,还建立了151个公社放大站”,农村有线广播站初期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初期运行

  编播是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日常中心工作,办好节目是广播站发挥作用的关键,组织群众收听有线广播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宣传教育。

  (一)编播工作

  1956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示:“广播站建成后,县委应责成县委宣传部切实加强对广播站宣传工作的领导,选派有一定的思想水平,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担任编辑工作”。除专门设置编辑人员之外,及时了解时事信息是做好广播宣传的前提。6月,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在《关于农村有线广播宣传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广播站应“取得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参加这些单位所召开的重大会议,有条件的可联合有关部门成立编委会,或定期召开座谈会,有计划的组织各部门供给稿件。同时要和县报、通讯站、文化馆(站)等单位密切配合,开展通讯工作,组织稿源”。

  农村有线广播站运行之初,播音员大都以兼职为主,专业化程度不够,影响了播音质量,“熟练的播音员同志用在其他工作方面的时间多,用在播音工作方面的时间少,仅仅保证了播出,而没有意识到播音工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没有考虑到需要进行业务学习……而不熟练的同志很难找到上轨道的途径,播出质量也就更不够好”。江苏省广播管理局局长郁启祥提出,考虑到农村有线广播听众主要是农民,大部分农民还不习惯听普通话,因此目前那些听普通话还不习惯的地方,暂时可以用地方话广播,另外还要注意“速度要慢;重要的地方可适当的重复;最后还要‘提纲挈领’的讲一下”。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还邀请农民做广播演讲。如青浦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注意培养农民做广播工作,认为“首先要选择在生产上比较先进的社,和亲身做过的而且在群众中有些威信的人来广播,这样会收到更大的效果”。为解决编播中的问题,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编播技术训练班。截至1956年6月,参加编播训练班的有84人。

  通讯工作是有线广播节目的生命线。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普遍设立了通讯员,在通讯员的选拔上明确提出要政治可靠,能了解和掌握全面情况,有一定文化水平,并有一定写作兴趣、愿意为广播站写稿。海门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有通讯员101名,分别来自机关团体、公私合营商店、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社、文教卫生系统、街道居民、郊区农业合作社,“这些通讯员大部分是由各部门的领导推荐出来的,有些是在工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广播爱好者”。嘉定县除发展通讯员外,还“根据各区、乡、社的中心工作进展情况,分别提出更具体的报道范围和要求,组织通讯员写稿,并及时地在本周内播出去”。“稿件来自群众,内容真实动人,可以改变过去播出稿件‘上面多、下面少’的‘说教式’的现象”。海安县为加强通讯工作,“聘请了各区委书记为本站通讯员,并经常要求他们供应我们材料,因此区委书记不但自己为广播站写稿,还能帮助组织稿件,区委的工作总结,也能寄一份给广播站,这对我们掌握全县各地动态,起了很大作用”。

  (二)节目播出

  “在广播站建成以后,最中心的问题就是办好节目,搞好宣传,这是发展和巩固有线广播站的关键”。农村有线广播站播出的节目最重要的来源是转播无线电台广播和广播站自办节目。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要求农村有线广播站“必须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需要,转播适合当地农民收听的中央台和省台(指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笔者注,下同)的广播节目。同时要办好自播节目,加强编播工作”。其中转播节目包括“中央台的全国联播节目或新闻节目”、省台的农村节目和新闻节目、“省台及中央台临时性的重要节目”;自办节目是农村有线广播站结合地方实际而播出的节目,为地方生产生活服务。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一般包括领导讲话、新闻、天气预报、文艺节目等。1956年6月,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要求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自办节目一定要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节目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当地的工作实际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充分反映实际生活”。

  新闻是广播中最重要的节目,也是广大群众了解国家动态的主要渠道,如何办好新闻节目成为各地广播站面临的重要问题。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在建设初期即力求新闻节目多样化、生动化,有的县站将中央台的广播内容记录后“用地方话播出,有的县站摘播报纸上的国内外时事消息,有的县站还播送‘一周时事’”。沭阳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方式改编节目,使新闻更多地反映群众的思想面貌和活动、交流工作和生产经验,同时运用了小通讯、综合报道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于重大问题,强调从不同角度进行宣传,这些都使新闻节目生动活泼,更加吸引人。

  文艺节目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关于农村有线广播宣传工作的意见》提出:“特别要办好文艺节目,注意运用最易为农民所接受的文艺形式进行政治宣传。文艺节目的时间,一般应占整个节目百分之四十左右”。1956年8—9月,睢宁县两次遭受台风袭击,损失严重,睢宁县有线广播站播放了小调《稳渡灾荒有信心》,其中唱道:“火车翻山又越岭,汽车轮船跑不停,送粮送寒衣,救济受灾民,政府人民好比骨肉亲,一地受灾全国都关心”,使受灾群众坚定了战胜灾荒的信心。1956年,嘉定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和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俱乐部生活”节目,每周播送一次,“主要是播送短小精悍,地方性较强的内容。这些节目都由群众自己演唱,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对各地农村业余剧团推动很大”。

  (三)组织收听

  组织群众收听有线广播是党和政府开展宣传教育的一种方式。农村有线广播主要通过喇叭发音,听众不需要置备收听设备,特别适合集体收听。1956年6月,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在《关于农村有线广播宣传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通过收音联络员组织农民收听,并做到每一个喇叭有一个收音联络员。为了使广播网更好的和党的宣传网结合,收音联络员可由党的宣传员或农业社的文教宣传干部兼任”。江苏省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建成后,党政机关都积极组织收听工作。如中共泗洪县委专门召开各乡社负责人座谈会,讨论广播和收听工作;沭阳县“王场农业社、杨店、西园、兴隆等社,听到县委生产办公室夏季预分工作讲话,赵书记生产备荒工作讲话,还当场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随后反映了收听情况”;奉贤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收音联络员采用表扬积极分子等方法动员群众收听广播。

  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在建站中注意联系群众,征求意见,收集听众反馈。如南汇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在发节目单时会同时附寄一份“听众意见书”,并下乡收集意见,“每月下乡一两次,有时向乡、社干部了解一些情况,有时召开收音联络员座谈会征求意见”。泗阳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将联系听众作为工作人员日常业务之一,“每人至少要负责联系一到二个收听点,并且每周要去收听点联系一次,体验群众的实际生活,了解群众对广播的要求、意见。并且加强和收音联络员的联系,指导他们组织收听、吸收反映,向广播投稿,以及维护管理喇叭等等”。群众的反馈对农村有线广播站节目的改进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南通县农村有线广播站编排秋季节目时间表之前,“在工厂工人、店员工人、居民中召开听众座谈会。根据这些听众座谈会上听众提出来的意见,编排了节目,大家比较满意”。为了做好节目预告,扩大听众对有线广播的了解,沭阳县广播站创办了“每周节目报”,“每周节目报除了一般地预告每周具体节目的内容和时间外,还对重要的节目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心”。“每周节目报”刊出以后,受到群众欢迎,听众反映“有了每周节目报,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听的节目”,成为联系群众的有效方式。

  可以说,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群众的欢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日后农村广播站的长期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功用

  江苏省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建成后,广播成为农民群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每天晚上,安装喇叭的场所都挤满了人收听广播”,“农民对有线广播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当在农村宣传有线广播以后,许多人天天盼望着有线广播”。农村有线广播不仅成为各地党政机关在基层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传播了农业科技知识、交流了生产经验、及时预报了气象灾害、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开展宣传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利用广播对人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农村广播网的建立可以“大大地改变我国目下农村鼓动工作的情况,使党和政府有可能在每一天向绝大部分村、社的农民进行鼓动”,进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农村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系”。江苏省十分重视农村有线广播的宣传作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提出:“农村有线广播是农村中现代化的强有力的宣传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向广大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有线广播站除转播中央、省台节目外,应当密切结合当地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和教育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并逐步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在上述精神的指导下,江苏省农村有线广播紧密围绕农村发展的实际进行宣传报道,1956年上半年,江苏省“各市、县广播站在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中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时期,江苏省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主要“报道当地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上的成就,开展批评表扬,推广先进经验,巩固农业合作社,推动农业增产竞赛”。1956年3月8日和9日,“各地普遍收听了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部余克副部长的整社报告”。海安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在1956年9月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重点报道了高级社的优越性,“从籼稻改粳稻、技术改革、战胜自然灾害、社员生活改善等方面组织了四十多篇稿件连续播出,这对鼓舞社员走高级化道路的信心,巩固合作化,起了一定作用”。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了“农业四十条”后,江苏省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对此展开宣传,“中共无锡县委书记报告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举办高级社等问题,全县有四万五千人收听。宜兴县广播站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公布以后,召开了有八万多人参加收听的广播大会,宣传四十条”。

  农村有线广播联结了党政机关与农村基层组织,加强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广播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减少了会议、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党的政策“不走样”,干部、群众都满意。许多农民把喇叭称为“顺风耳”“活宝贝”,他们说:“毛主席说到做到,今年装了喇叭,一根铁线通到南京、北京,真是社会主义来了!”在中共八大召开期间,江苏省各地农村有线广播站都转播了会议开幕式、闭幕式的实况录音,“使许多偏远的农庄和山区及沿海渔民都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泗洪县委副书记张华民说:“广播传达县委意图、指导工作有独到之处。如开会,不及时;发文件,文化水平低的同志不易领会;电话会议很及时,但不能一步到群众”。

  农村有线广播普遍通过报道先进人物事迹来开展宣传教育。如1956年春耕生产开始后,青浦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先后通过有关单位,邀请了五位有代表性的农业劳动模范讲话”,以实际事例宣传丰产经验,由于“活人活事的广播最具有说服力,也最生动具体”,因此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收效很大”。又如,海门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注重介绍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介绍了好厂长、好经理、好医生、好教师,并创办了“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节目,宣传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农村有线广播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交流生产经验和预报灾害

  农村有线广播站是党和政府在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交流生产经验的有力助手,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南汇县新安乡人民二社六队会计王福根说,广播里讲解农业技术有三大优点:“专讲一个问题,详细具体,听得懂,领会深”;“直接由县里有关部门播讲,内容正确,不会错”;“迅速及时,不误农时”。该县农业科还按期给有线广播站供稿,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播讲。嘉定县农村有线广播站“经常请农业科和科普等有关部门播讲农业技术知识和自然科学,对推动农业生产和扭转农民的迷信思想起了一定作用”。青浦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根据自身对农业技术的宣传经验,提出“必须根据农事季节和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安排好播讲内容,有系统地进行宣传”。

  广播具有传达信息及时、迅速的特点,能够及时播报和预防气象灾害。在农村有线广播站建设之前,农村地区主要是由各乡农业合作社收音站收听广播,通过悬挂预报杆进行灾害性天气预告,但这种方法信息滞后、传播面小、局限性较大。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建立使得灾害性天气预报更为及时、迅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56年春,江苏省一些地区农村有线广播站刚一建好即“与南京气象台取得联系,直接收到气象预报”。1956年上半年,江苏省“各地广播站举办的气象预报节目或转播省台灾害性天气预告节目,对预防灾害性天气袭击、保护农业生产方面更有显著的效果”。泗洪县的农村有线广播站于1956年5月1日开始播音,当年夏季该县即遇到较为严重的洪水和台风灾害,“县委书记张晋陶同志先后到广播站作了六次有关防汛排涝和抢收抢种的报告”,此外“还播送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关于根据时间紧、地湿的特殊情况,如何抢种玉米、山芋、黄豆、绿豆、荞麦的办法”,对当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定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在台风侵袭期间“做到了随收随报,一天广播三次,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损失,受到农民的欢迎”。

  (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农村有线广播站不仅为政治宣传教育及农业生产服务,还要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要求:“在收听中要防止只收听文艺节目、不收听政治节目和不准收听文艺节目的二种偏向,要使农民从收听广播中既受到政治教育,学到生产技术知识,又能适当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有线广播站建立后,收听广播不仅成为广大农民获得新资讯的渠道,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如“昆山县有些农民晚上打着灯笼到附近庄子上去收听广播,黄泥乡农民摇着船过大河到龙潭去听广播”。宜兴县农村广播站建立后“,经常组织剧团、文娱组、民间艺人等,通过有线广播网,播送农民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每天傍晚广播一开始,农村里到处可以听到歌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青浦县农村有线广播站为丰富文艺节目,根据群众意见,“特地组织地方和外地(至青浦演出的)业余和职业四个文艺团体以及农民书艺人等,广播了三十次群众爱好的地方戏曲;春节期间,县里举办了春节文娱大会演,受到农民群众很大欢迎”。农村有线广播站还会专门播放一些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地方性文艺节目。如睢宁县农村有线广播站邀请“曾荣获华东戏曲会演个人二等奖的柳琴戏艺人姚秀云、曾评为淮阴专区曲艺会演模范大鼓艺人张家玉、七十五岁有名的鱼鼓艺人位其秀”等在广播站演播,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无论是在宣传教育还是农业生产和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有线广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帮手。许多领导机关反映:“有线广播推动生产作用大,社员觉悟容易提得高,装了喇叭比没有装喇叭的地方,生产、工作都要做得快、做得好”。一位农业合作社社员写了一首快板词:“别看喇叭小,肚里才学可不少,若是同它做朋友,天下大事、生产技术、阴天下雨,保证你能先知道”,反映出广大群众对农村有线广播的认可。

  结 语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的建设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工矿区后农牧区”的方针进行,“逐步地进行中央台、地方台以及大城市和工矿城市有线广播的基本建设,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广播企业和农村的收音站、广播站”。到1957年,全国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县级广播站增至1698座(1949年仅11座),广播喇叭增至94.12万只(1949年仅900只)。“全国已经有一千六百多个县,也就是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建立了农村广播站……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湖北七个省每一个县都有了广播站,大部分的乡都通了广播”。这为此后有线广播网在农村的全面普及奠定了基础。中央台、省(区)台、农村有线广播站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农业广播宣传网,中央台面向全国,侧重宣传全国性的农业农村政策和工作成就;省(区)台主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面向本省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农村有线广播站主要报道本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活动情况。

  1955年至1956年底,江苏省第一批农村有线广播站建成。到1957年,江苏省“自架县至乡广播专线790.1公里,公社以下广播专线5800公里,借用县至乡电话线路8361公里,全省共有66546只喇叭,分别安装在城镇、乡和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虽然农村有线广播站初期建设较为仓促,技术力量、节目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在建立伊始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党政各级领导部门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在有线广播中,除了播音员外,听众还可以听到党政干部、劳动模范、农业合作社社员的声音,这比报纸传播更加生动、亲切,拉近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有线广播逐渐成为在农村最迅速、最深入、最广泛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宣传方式,对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宣传工作和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有线广播是收听成本低、传播速度快、适应群体广的大众传播工具,对居住分散的农民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有线广播的生存和发展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求,作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马瑞,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10023。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2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1. 中国自留地政策的历史考察——以江苏省为样本
    2. 罗志军任江苏省委书记 李鸿忠任湖北省委书记
    3. 江苏省
    4. 在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辞
    5. 托起明天的太阳--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纪实之一
    6. 王爱云:1978~1985年的农村扶贫开发
    7. 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经济融合的影响因素
    8. 建国以来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