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探索话剧的中国学派
发布时间: 2010-12-14    作者:徐 馨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导演手法

  化用戏曲美学

  徐馨:拓展了表演艺术或者舞台空间,是此次戏剧展作品的共性。我想这也是你对戏剧的思考:导演通过表演艺术、舞台空间以及和观众的沟通,实现“第二主题”。你要求演员表演时“是又不是(这个角色)”,演员面对观众的叙述和独白远远多于角色间的对话,而且转化自由。这种表演曾被批评“太随意”。但这种“随意”是否恰恰是你所追求的?是不是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美学相通?

  林兆华:早年我就想“没有表演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导演,不像戏剧的戏剧”该多么好!上世纪80年代我这种想法被批评,但我坚持,我所谓的探索就在这里,尤其最近几年更加明确。

  我整个原则是戏曲美学的原则。欧洲的表演实际上是比较“单元”的,中国戏曲的表演很“多元”:从客观描述,到主观心理,到和观众交流,都特别自由,随时的。

  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的表演美学和斯坦尼、欧洲戏剧是不同的。它自由,没有我们说的布莱希特的“跳进跳出”,根本没这概念。它和我们原来话剧艺术的表演不一样,它的表演状态和叙述方式,也不是说我们很熟悉戏剧舞台的人很快就能掌握的。(演员)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忘形,可以随意,可以即兴,迸发出不是我要求的东西,而是我们更高的目标追求的那个境界,这些东西是可贵的。

  而表演带有这种“双重性”很不容易。演员完成一个人物,这只是表演的一方面。难的是演员还能表现其自身对戏剧的看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的处境的触摸——这个很难,不是导演一招一式排出来的,这和演员的自身修养、对人的认识都有关系。现在一般地,我们的表演艺术还停留在塑造人物上——(多数人)只演人物。

  徐馨:那么,你追求的这种表演艺术,就需要一个充满解释空间的舞台来配合。比如,《大将军寇流兰》、《建筑大师》的舞台基本上是“空”的。你是不是受到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意识,或者“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或者说,舞台空间如何,离不开表演艺术的特点:解释说明性的舞台可以配合写实性的、从自我出发塑造人物的表演风格,给人视听震撼的大制作可以遮掩表演水平的薄弱。

  林兆华:空舞台,我喜欢空,这和中国的道与禅有关。在道教来说,空是无限;空的舞台,可以有无限的表达力。中国传统戏曲美学是这样:什么都是空的,但是什么都有:从心理空间到物质空间,都可以出来——而我们的舞台艺术,包括现在一些戏曲的舞美都主要在营造充满实物的物质空间。

  一般的舞美设计,就是给你做一个这样的解释性空间。这个没多大意思的。和我多年合作的易立明,他就能够既透出舞美设计师要表达的东西,又切合这个戏,同时导演又能够发挥——这就不是一般的舞台美术。他提供这个空间,也许给你提供很多困难,但这是一个挑战。比如《赵氏孤儿》,就那么一个空的空间,你怎么去排?在表演手段、舞台节奏、语言节奏、场面的流动……你都得有变化,跟“都摆好了”不一样,对吧?比如《建筑大师》,没有最后的打开,上这天梯,它那冲击力不够。这都是舞台美术提供的,帮助你实现你导演要说的话,或者是帮助你实现打动观众内心。舞台美术如此。音乐也是如此。

  创作价值

  探索话剧的中国学派

  徐馨:在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上,焦菊隐明确地提出话剧要民族化,但少有人继承他的路子。为什么你说“虽然中国话剧百年,但是没有自己的传统”?你是在有意识地探索话剧的中国学派?尤其你有意化用戏曲美学,而其他人大多只注重在对戏曲形式,如水袖、引子的使用上。

  林兆华:做是这么做,但我没那么大口气。我只是喜欢中国传统的戏曲美学和说唱艺术,它们给了我精神上的解放。我的舞台多是空荡荡的,我希望演员多向中国戏曲和民间说唱的表演风格靠拢……这都跟戏曲美学有关。

  我说“中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是说我们承继的是欧洲戏剧传统,没有探索上世纪60年代末,焦菊隐先生提出的建立中国学派的主张。口头上说要建,但实际上我们既没有很好地研究话剧的中国学派,也没有努力地建中国本土戏剧!我很少参加研讨会,排出自己的戏最有说服力,但是在纪念焦菊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会上我有一个简短发言——我赞同中国学派。而且我做出了一些有中国学派精髓的戏剧。

  徐馨:我认为你的作品是在探索中国学派,不仅是你对戏曲美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因为你作品的现实性:《说客》、《建筑大师》等无不表达了你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反思。在充满了真娱乐和伪先锋的中国当代戏剧环境里,你的创作尤为真诚和本土,是一种中国式表达。

  林兆华: 我骨子里是传统的,要表达的东西并不很抽象,是对现实的理解。所谓中国式表达,一方面是戏曲美学在我身上起作用;另外我没有那么多现代派的东西,直接表达就够了,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当代戏没多大力量。《说客》本身不是一个古典的解释。子贡为了维护和平,到处游说,最后的结果还是大战。这东西现实当中太多了;《建筑大师》,我喜欢他(主人公索尔尼斯)最后的超越,我不喜欢他“学霸”的一面——担心年轻人超过自己。我是撕开他的胸膛给观众看。

  徐馨:索尔尼斯是“建筑大师”,人们都说你是当代中国戏剧大师;你喜欢索尔尼斯的攀登,你的攀登方向是什么?

  林兆华:我反对说大师,大师不是瞎封的。我不是谦虚,你就是一个排戏人,或者说,你还能排些戏,就足矣。

  索尔尼斯已经是大师了,他勇于超越自己,这个是很难得的——他敢于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死了也是涅槃。我的攀登方向,跟你说实话,没有。我就一步步地走,最好别爬到顶尖,爬到顶尖就往下滑了,停滞了。就像一个戏剧流派,它形成的过程是有生命力的,形成斯坦尼、布莱希特,那个流派就停止了。所以还是保持攀登的状态就好,尽管这个过程当中会摔跤。(对话人:徐 馨(光明日报编辑) 林兆华(著名戏剧导演))

    1. 延安中央党校的大生产运动(五·下)
    2. 别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话剧
    3. 消失的老剧场
    4. 话剧《安魂曲》带给我们的启示
    5. 军队作品在中国戏剧节获佳绩
    6. 拒绝春晚也可赢得尊重
    7. 作家是话剧创作的宝贵财富
    8. 苍穹中最闪亮的星
    9. 曹禺的独特价值
    10. 新中国文化发展与国家的战略转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