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南饶北季”非偶然——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发布时间: 2010-05-31    作者:李学勤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5-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文集涉及领域的博大,可以看到国学整体综合的特点。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之处正在于这种综合性,不是现行的文、史、哲等任何一个学科所能包容。日前看到南开大学李喜所教授的文章,讲到现代中国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完全是国际化的产物,几乎所有学科都是从欧美或日本移植过来的。即使像语言学、历史学等,古代中国就有,但完整地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也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过程”。但是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学科分类究竟有无法消除的凿枘之处;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打破这样的障碍,是必须探讨的课题。

  在二十世纪,学科的不断细化是国际上的主流趋势,中国学者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把这种趋势也移植过来,而实际上,学科细化分割带来的副作用,早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指出过了。特别是近年,连西方的科技界也有“回到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观”的呼吁。在讨论这方面问题时,有些学者质疑,像今天这样学术“信息爆炸”的条件下,还能够有国学要求的博精兼备的大家吗?请大家体认一下饶宗颐先生怎样于辽阔无垠的学海之中“得大自在”,便不难明白。

  饶先生学术的博大,一个最突出的实例是他在中国古史研究方法上提出的“五重证据法”。如大家熟知,王国维先生1925年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以传世文献与地下材料共同论证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界有深远影响。饶先生为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补充王说为“三重证据法”,最后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首先是“文献”,“文献”又分为“经典材料”和“甲骨金文材料”,其次是“实物”即“考古学资料”;间接证据则是“民族学资料”与“异邦古史资料”。只计直接证据,是三重,加上间接证据,就是五重。如果说“民族学资料”的意义曾有杨向奎等先生提倡过的话,特别强调“异邦古史资料”,也便是比较研究方法,乃是饶先生多年来倡导的,他的许多有关古代历史文化的论作,都具体应用了这样的方法。

  《文集》充分展示了饶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由于久居香港的特殊条件,他与国际汉学界有极为密切的交往。实则他不仅通谙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还曾以很长时间精习印度文化即梵学。如此兼通梁漱溟先生所讲三大文化系统的学者,恐怕也只能再推不久前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了。社会上有“南饶北季”的说法,确实不是偶然的。

  有人在这里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饶先生与国际汉学界经常交流沟通,受到外国汉学界的高度尊重,他和汉学家一样力图在国际视野背景中考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那么饶先生的学术何以是国学,与国际上的汉学有什么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引姜伯勤先生最近在《中国学术》总第25辑发表的《中流自在心: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一文里的一段话,姜先生说饶先生“长期游学于东西南洋国际汉学界,但是,他的根却牢牢扎在祖国传统学术的故土中。先生在《华学》杂志的题辞中写道‘确立学术的自尊心’,这,就是贯穿在先生毕生学术工作中的一种坚强信念。”我很赞同这段话,确立中国学术的自尊心,这才是国学。

  1996年在香港出版的胡晓明《饶宗颐学记》也说,饶先生“虽学贯中西,却灵根自植,反对强中学以就西学”。正由于如此,饶先生的研究范围虽极广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怀抱着真实热炽的感情,这使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及其价值能有准确的把握。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广博精深,所谓三教九流,然而儒学实占主流地位,而儒学的核心乃是经学。饶宗颐先生一直主张考史必须研经,研经须明其大义,不同意“六经皆史”之说。《饶宗颐学记》载有他下列一段谈话:“章学诚是‘夷经为史’,是很不对的。‘经’应是‘史’的升华与提炼,是更高级的产品。‘史’是事实的原本,‘文’是事实的记录,‘经’是由事实中提炼而出的思想。……现代人多立新义,有甚么贡献?有甚么价值?应‘不负如来西来意’,应顺着中国文化的脉络讲清楚。我并不疑古,相反我很爱惜敬惜古义。”细味这些话,对于饶先生收入《文集》的《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一文的要旨就容易理解了。

  我们能从这部《文集》学到的太多了,希望以上几点对大家读这部书有一些帮助。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早岁以《楚辞地理考》一书名动天下。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期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纵横经史子集,兼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东古史,精通诗词、书画、古乐,通晓梵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六种外语,已出版专著60余种,发表论文400余篇,长期引领国际汉学研究的潮流,因所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

    1. 王巧荣:浅析回归后香港的国民教育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香港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
    3. 美国国会干涉中国香港事务的历史考察
    4. 毛泽东在香港问题上的战略远见
    5. 温家宝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亲切会见著名学者饶宗颐
    6. 吾友季羡林旧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