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港陆之争须防“蝴蝶效应”
发布时间: 2012-02-07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0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现象学界称之为“蝴蝶效应”。
  据《环球时报》2月2日报道,香港一家报纸2月1日出现一则题为“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表达反内地孕妇赴港的立场,并暗讽内地人为蝗虫,要求当局阻止内地人“入侵”。不少媒体认为此举将激化港人与内地民众间的矛盾,有香港市民和学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不认同这一做法。
  由“港铁骂战”这桩小事引发的港陆之争近期不断升级。1月19日北大教授骂“香港人是狗”令港陆两地民众强烈不满,并引发部分港人带狗围堵中联办。其间就曾打出:“强烈要求政府修订基本法廿四条!阻止大陆双非孕妇无限量入侵香港!”的口号,更有港人改编一首叫《蝗虫天下》的歌曲,在街头遇大陆人则围唱。而此番香港网友集资刊登广告,也是这起争端的延续和升级。
  如果说“港铁骂战”原因归咎于两地文化和制度差异,而此次打广告反对“双非”孕妇来港生子的举动,则反映出部分香港市民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近年有不少大陆孕妇为了下一代能够获得居港权以及享受香港优等社会福利,而选择在香港产子。由于大陆孕妇赴港生子个案暴增,导致香港医院没有床位,有的香港孕妇甚至在病房过道待产,此举引发香港社会的不满和排斥。
  不仅如此,此事更反映出香港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双非”儿童问题源于“庄丰源案”,其判词打开了法律缺口,使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的子女可以享有居港权及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可以无条件享用香港12年免费教育、公共医疗等各种社会福利。2003年落实个人游来港的措施,为大陆人提供了更方便赴港的诱因,助长了大陆人来香港分娩的风气。据统计,2001年只有620个“双非”婴儿在港出生;到了2010年则有32653个“双非”婴儿在港出生,占全年初生婴儿总数的36.9%;10年间在港出生的“双非”婴儿数字录得51.6倍增幅,令部分香港居民担心本地人原本可享有的社会资源会被“双非”婴儿及其父母、亲人摊薄。
  平心而论,香港社会对此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基本法24条的确存在漏洞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作为大陆人,笔者并不认同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行为。在内地如北京,不管你在京工作多少年,上交多少税,始终还是外来人口;不管你在北京买房置业还是娶妻生子,终究落不上户口,也享受不到北京市民福利。那么,赴港生子的人从来没在香港纳过税、没为香港造过福,又凭什么让自己的孩子享受香港的优厚福利?就此而言,香港社会反对“双非”孕妇来港分娩是值得认同和支持的。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非按直线进行的,而是循环升级并有逐步恶化之趋势。“双非”广告一出,不少内地网民对于广告羞辱内地人为“蝗虫”表示愤怒,甚至有人认为香港人依然对内地人存在严重歧视。如果此时再有“北大教授”那样的偏激言辞反击,那么势必引发两地民众无休止的循环攻讦,若任凭事态发展下去,轻则影响港陆两地民众关系,重则危害国家安全统一。
  其实,香港和大陆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因文化、制度差异而产生矛盾是难免的,政策上存在些许疏漏也是完全可以补救的,大陆官方近日已有明确表态。31日,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在出席港岛各界2012年新春酒会上,对个别内地学者不当言论表示遗憾。他说,这些言论不仅引起了许多香港市民的不满,也受到了许多内地民众的批评。我们充分肯定香港同胞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充分信赖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兹事体大,为政者不可不察。来自大陆官方的声音无疑是中肯和真诚的,但仅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希望港陆官方都能充分重视起来,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严格规范出入境管理,联手打击“双非孕妇”赴港行为,保障港人合法权益。对基本法有关政策疏漏,香港立法会应尽快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案,进一步修补完善法律条款,使别有用心的人失去可趁之机。
  小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么这场因“港铁骂战”而引发的争端也完全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香港毕竟是中国的一部分,港人也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既然是一家人,完全可以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和协商去消除误会和解决问题。个别教授的偏激言论并不能代表大陆民意,少数港人唱《蝗虫歌》也非民众心声。无休止的攻讦谩骂和无限上纲上线只能激发矛盾,根本无助于缓和两地民众情绪和解决矛盾争端。香港刚刚回归15年,两地蒸蒸日上的和平发展环境得来不易,我们都应当倍加珍惜和维护。希望两地民众都能以社会团结为先,以国家大局为重,保持理性思考,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努力来平息和处理好这场争端。
  责任编辑:春华
    1. 王巧荣:浅析回归后香港的国民教育
    2. 维护“一国两制”培育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根基
    3. 香港回归20年:东方明珠何以风采依旧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香港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
    5.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香港机遇
    6. 人民日报评论员:反对派应对香港民主发展进程受阻负全责
    7. 美国国会干涉中国香港事务的历史考察
    8. 学者披露研究成果 称能证明《香港华字日报》真实创刊时间
    9. 依法推进香港民主发展
    10. 在法治共识下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