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的院系调整总方针指引下,人文社会科学受到了削弱。“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从211所调整为182所,取消了私立大学,工科专业院校大大增加,有137所,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被取消或被削减,文科类在校学生从33.1%降到14.9%”。[21]这种严重的后果引起了周恩来的担忧:“目前我们在社会科学方面分配的力量,比在自然科学方面分配的力量,按照我们国家的需要说来,更加薄弱得不相称。”[19](p.184)同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受到了“左”的或者急躁情绪的困扰,尤其在“三反”运动中表现得更为强烈,部分地区和学校出现了批斗、打击知识分子的现象,有的学校在“三反”中甚至发生了教师自杀事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有见到专门文件对于如何改造和改造到什么程度进行规定,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以至于无论毛泽东、周恩来或者中央文件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循序渐进。
早在1949年10月13日,毛泽东就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的“改造”提出要求:“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22]1950年6月6日,他又在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8](p.255)同日,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也提出:“有步骤有计划谨慎地改革,不强迫人接受,要循循善诱。拖延时间不愿改革是不对的,对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式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23]“三反”运动开始后,周恩来曾专门致信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让他召集紧急会议,说明“思想改造是长期的,不能急,北大、清华要马上制止急躁情绪。思想问题不可能一次得到彻底解决”。[24]1953年11月4日,高教部党组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清楚地总结说:“我们在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上是有缺点的。表现在对他们的要求过高过急,缺乏耐心帮助,对教师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认识不足。”[2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方法,无论是组织理论学习,还是引导参加实践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这个学习运动,在知识分子中清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影响,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队伍。但由于要求过急、过高、方法简单,运动也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
综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与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整个知识分子队伍的思想动态有着密切联系,也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一贯政策有关。表面看起来是起因于北京大学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实则是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步骤、自上而下发动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文化运动,也是当时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贯穿其中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转型与新的民族国家整合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意识形态实现对社会的整合,进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双重界定使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身要求思想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为新中国建设而尽自己绵薄之力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正是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广大知识分子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历史观、哲学观,从而保证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参引文献]
[1]《平市北大清华师大三校新校务委员会成立各校行政负责人亦同时发表》,《人民日报》1949年5月6日,第2版。
[2]马寅初:《北京大学教员的政治学习运动》,《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3日,第3版。
[3]《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人民日报》1952年9月24日,第1版。
[4]《认真展开高等学校教师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3日,第1版。
[5]《京津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学习运动逐步深入各校教师学习第一阶段大致结束此次学习运动全部过程共分为五个阶段》,《人民日报》1951年12月5日,第1版。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7~118、174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9]《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页。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0~81页。
[12]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13]《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2页。
[14]《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1951年11月2日,第1版。
[15]《当代中国的教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16]《京津高等学校深入展开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教师们在运动中继续进行思想改造的学习》,《人民日报》1952年2月8日,第3版。
[17]王文:《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共党史资料》1998年第2期。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05页。
[19]《周恩来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21]李扬:《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转引自孙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23]《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2页。
[24]《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25]《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