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幼儿入托不像现在这么难
●义务教育将全面普及
●近2亿人口拥有大学学历
未来10年,中国教育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答案在今天揭晓。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求解过程,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全民智慧的聚集中日渐清晰。一年半,1500余次座谈会、研讨会,23000余人次参与,210多万条公众建议,40轮大修改……终于,新世纪第一份描绘教育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真诚的姿态公之于众,等待人民的品评。
《规划纲要》给人民一个怎样的教育未来
《规划纲要》摘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就在一天前的2月27日,亿万网友与温家宝总理在线交流,大家对教育的期待仍然迫切。人们想知道,《规划纲要》,终将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教育未来?
今天,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描绘10年后的教育图景时,那份令人振奋的希望依然清晰可感——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这是一个既鼓舞人心,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以自己形象的理解告诉大家,“到了2020年,幼儿的入托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难,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他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比现在增加一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比现在增加1.7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朱之鑫此时难掩激动,“目前有大学学历的人口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近2亿,大家想一想,近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参与了大量教育政策的制定,他说,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追求的是顶层设计,是在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由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作出的一个方向性的判断,是一个具有极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其深远影响,将体现在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让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印象深刻的是,与以往的教育文件相比,此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更加注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他说,征求意见稿试图实现的目标是公平、均衡、有特色,如果能够在各地得到切实落实,至少是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会感到受教育基本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小了;同时“有特色”就是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
储朝晖同时指出,在纲要制定之初,温总理就提出了“提高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纲要的实施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快高端产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落实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显著提升人的素质,并会产生诸多新的社会需求。由此看来,《规划纲要》的实施将促进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
《规划纲要》亮点可圈可点
《规划纲要》摘要: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体制改革六大任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由序言、四个部分和实施组成,总共22章、70条、27000字的《规划纲要》集纳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至实施的全面规划、设计,“亮点很多”是不少专家对它的直观评价。
亮点究竟有哪些?袁贵仁今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肯定地说:“如果说这次《规划纲要》与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几大教育文件相比有什么新突破,我认为首先就是特别突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他说,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开放。现在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群众新的期盼,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所以这次《规划纲要》在标题中就明确地标示出来,这个纲要是发展的规划纲要,也是改革的规划纲要。而在20字工作方针中,我们把教育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温总理讲的,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袁贵仁同时指出,曾经领风气之先的教育改革到了新世纪新阶段,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所以这次特别强调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我们说进入‘深水区’,就是这方面的原因。”
引人注意的是,此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六大任务。袁贵仁说,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是连在一起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一样难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同样如此。袁贵仁解释说,学校制度改革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改革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制度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关系。“最后,开放也是改革。具体来说,我们想通过开放促改革,所以我们整体设计了6项改革。”
而对于教育改革艰巨性、协调性的重视和强调,袁贵仁指出,在《规划纲要》里,我们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二是自上而下,“因为有的改革,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做不了,它需要整体设计,全国统一考虑。因此我们强调了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与此同时,袁贵仁强调,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我们在文本里写到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目的就是要完整地设计、扎实地推进,不断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强调了今后10年每年都要制定教育改革年度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同时我们还强调加大改革的投入,”他为此特别解释说,“过去我们投入主要在发展方面,到了现在这种程度,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和体制,我们加大投入可能是事倍功半。我们需要用新的体制推进事业的发展,因此改革也需要加大投入来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而“专门设立10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袁贵仁说主要是想保证改革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政策的协调性。
对于《规划纲要》所体现的发展观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褚宏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的《规划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20字方针既反映出对质量的强调,又反映出对公平的强调,是有质量的公平,有公平的质量,我认为这是发展观的重大变化。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褚宏启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将素质教育作为贯彻一切的主题。具体到各个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提出了强化政府职责,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提出多样化办学,高等教育明确提升质量”,褚宏启认为都可圈可点。
在张力看来,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思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也是一大亮点。“学思结合在课程改革中体现;知行统一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志愿服务作出明确要求;因材施教则倡导学生培养方式不拘一格”。
在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方面,张力认为,其力度之大,必将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其中一个重大突破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词就是多元、多样。“不同教育之间的对接,从中考到高考,整个考试内容、形式、方式、监管方面都有很多新的举措。”
理想与现实需要怎样攻艰克难
《规划纲要》摘要:
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鼓舞人心,措施思路符合国情,改革举措的力度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高水平,难度也前所未有,因此真正把它落到实处的保障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张力对《规划纲要》文本的一番精当评价。从事宏观教育研究20多年,他深知《规划纲要》一字一句背后所承载的一切。
关心教育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规划纲要》中这样一段话:“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这是一个我们努力了10多年的目标,而对于它的即将实现,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坦言,“我们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他说,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的逐年提高,有助于我们增强完成4%目标的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
丁学东说,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项目支出比较多,而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努力。
丁学东的第三句话让我们吃到了定心丸。“从今年到2012年,还有3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他提出四点措施: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今后几年我们要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二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四是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种铺张浪费。要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经费解决了,改革发展的难题还有哪些?储朝晖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还是教育体制改革,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主要是指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它涉及到教育以外的社会结构,也涉及到各部门和群体间的权力和利益调整。储朝晖说,在《规划纲要》讨论的时候就感到文本的表述十分困难,数十年的历史也表明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群和机构都必须将民族复兴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任何组织和部门都不应以小理由阻碍这个大目标的实现。
张力同时提醒,在我们开出的改革药方与对改革的共识之间,一些具体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比如,如何处理促进公平与照顾公众选择的矛盾,如何处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实施问责、监管的矛盾,以及如何处理教育经费不足与使用不当甚至浪费的矛盾。
《规划纲要》落实才有实效
《规划纲要》摘要:
实施: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
“一项政策的影响除了要看它的文本,还要看它的实施情况”,储朝晖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张力也认为,“制定一份高水平的规划纲要不是难事,难的是怎样落到实处。”
储朝晖坦诚地说,如何使一项政策和规划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这次的《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经着重注意了这一点,尽可能写实;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政策法规文本长期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规划纲要》文本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也难尽如人意,还需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加以完善。他说,接下来就是实施的力度,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他提醒纲要制定者,“在这方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
张力则表示,在保障落实方面,纲要提出了明确责任目标,制定配套政策等几大设想。明确规定将实施进度检查,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各地试点进行检查。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当然,他希望,“不仅是地方政府要报告,国家层面也应有这方面的监督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