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 2010-02-24    作者:褚宏启    来源:《教育研究》 2010-0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城乡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从而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一些学者作了有益的探索,[1]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零散的,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化,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概念内涵、体系建构、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深化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讨论,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分析框架。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一)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是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的新思维,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乡关系的变化的新认知。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和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的对立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乃至包括户口、粮食供应、住宅等制度组成的不平等现象。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强盛的工业国,只能依靠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化、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为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1953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和1958年开始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业和农村处于被剥夺状态,使农民被固定在农村。此后,在这种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下,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相继形成,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2]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观,甚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又产生了农民失地、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受损、流动人口教育等问题,并使“三农”问题凸显。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城乡统筹。2003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首要内容。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提供积累的时期已经结束,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成为调整城乡关系的政策取向。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对于城乡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城乡一体化的认识逻辑和政策框架下,农村不再是被剥夺的对象,也不再仅仅是被城市反哺、照顾、带动的一个被动的、消极的弱者,而是具有自身优势、不可替代的发展主体,城市和农村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两个共同支点。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与政策视角。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可归咎于诸多原因,但无论如何不应否认,城乡一体化没能及早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其主要原因。尽管人们现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称谓和指涉已不陌生,许多地区也正渐行渐近地与之归伍,但总体上看,力度不够,势头不强,还没有进入政府绩效考核、官员施政约束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出现从思想理念到社会行为的全民参与和监督评价的氛围,还没有将其作为一种时代标志来阐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它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乃至现代化既带来机遇,又提出挑战,是一种成败得失的考量。因此,反观多年来脍炙人口的城市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果不是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内容和基本支撑,无疑会或因不得要领或举措失当而付出沉重代价。[3]
   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对应,教育在城乡间也形成了二元结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主要结果和外在表现是城乡存在的巨大教育差距,城市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显著,对此,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描述和分析。教育差距使城乡居民法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得到保障,造成了人的发展的差距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反映、复制和强化了城乡差距。 
   (二)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必须追寻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根源和思想根源
   城乡二元结构是人为的制度设计导致的,尽管这种制度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有学者指出,有14种城乡二元制度支撑着城乡二元结构。[4]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根源,如城乡分治的教育管理体制、城乡失衡的教育投入体制、城乡显失公平的教育人事制度等;还有教育外部的制度根源,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身份歧视)、就业制度,等等。要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首先要从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打破维系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
   城乡教育二元制度的思想根源和价值基础在于对农村和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存在认识偏差,对于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存在认识偏差,“重城轻乡”的城市中心的发展观和价值论在学术认知和公共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认识偏差与致的政策与制度歧视在伦理上和法律上不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不符合公民不受地域限制生存权平等、发展权平等、受教育权平等的基本法律原则,违反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正的现代价值理念。
   城乡一体化为解决城乡教育关系提供了新思维。在城乡一体化思维下,城乡教育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变化、新定位,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农村教育的价值和城市教育的责任,应该保障农民和农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1. 教育充足时代教育公平内涵要扩容
    2. 以教育公平奠定社会公平基础
    3.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改的最大目标
    4. 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意义
    5. 教育当避“下沉螺旋”
    6. 教育公平价值诉求与思考
    7. 为教育公平创新模式
    8. 信息时代教育公平的新内涵
    9. 李 拯:教育公平呼唤“矫正的正义”
    10. 推进教育公平,切不可“目中无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