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彰显了民生在“十二五”期间的地位和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定位
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践以人为本要求体察人民疾苦,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彰显人文关怀,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如此,才能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意志凝聚起来,形成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合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七大定位的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表征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表征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发展程度的目标。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化解诸多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人的生存问题没有解决或生存条件没有优化之前,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和能力,摆脱愚昧和落后,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问题说到底也是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发展成果惠民生、得民心、聚民力,才能赢得民众的认可、支持与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漠视民生问题,就会伤民心、失民心、丧民力,危及党的执政资源与执政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应当担负的责任,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进展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已作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全面铺开,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建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都是直接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民生是“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七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彰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庄严承诺。可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和理想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