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未来5年,我国将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新变化和新机遇,风险挑战也将十分复杂,“十二五”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比较明显。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一)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信息通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仍是全球化的强劲动力。除技术变革之外,还有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重要的因素在推动全球化。
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分析,在经济危机中,企业投资和经营的国际化进程仍在持续。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状况改善,全球投资今年上半年已重新进入上升区间,预计今后两年会继续小幅回升。在全球投资复苏过程中,跨国并购的上升势头最为明显。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海外投资热点。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经济开放度和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希望以合作、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双边、多边或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据世贸组织预计,到2010年底,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协定将达到400个。这将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会继续上升。2000—2009年,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2009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1/2,输出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1/4。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投资都将保持强劲势头,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会加大。而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世界力量对比将继续发生变化。
全球治理结构将深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多国集团发生重组,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多国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各国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
(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潜力巨大,仍会引领技术创新方向。现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兴未艾。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经过长时间积累,有可能涌现新的突破。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
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企业创新能力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占领国际产业分工高端,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技术成果与商业化、产业化衔接密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仍会继续领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规模大,低成本优势明显,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潜力不可低估,在某些产业领域和技术环节可能取得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