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研究成果
近15年来,关于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党和国家的特殊贡献问题
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之际,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的特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江泽民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概括周恩来的特殊贡献:(1)政治上努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运转,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协助毛主席挫败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九一三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促成邓小平复出,主持召开四届人大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2)经济上坚持排除干扰,始终不放松经济工作;全力支持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参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且精心组织、部署实施;特别关注水利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3)外交上协助毛主席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今天我国外交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胡锦涛则把“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的卓越贡献概括为:“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协助毛泽东同志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决策积极促成和落实邓小平同志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身患绝症仍顽强坚持工作,并同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同志等一起,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01/content_7695001.htm。
学术界首先在宏观上,从不同视角阐述和评价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贡献。有的学者认为,周恩来是“文化大革命”中力挽狂澜、苦撑危局的中流砥柱。这主要体现在:忍辱负重,尽力保护受迫害的干部和群众,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始终反对各种形式的疯狂暴烈行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着坚忍不拔的斗争,苦撑危局,努力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挽狂澜于既倒,使国民经济免于崩溃,使党和国家免于分裂,起到了任何人难以起到的“中和”作用。石仲泉:《周恩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伟人》,《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有的学者进而认为:“如果不是周恩来运用他的影响力和政治技巧对‘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加以限制的话,那么,‘文化大革命’肯定会在历史上写下更为残酷、血腥的一页。”〔英〕迪克·威尔逊著、封长虹译:《周恩来传》,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321页。也有学者把周恩来的历史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或六个方面。“三方面说”是:(1)尽力维持党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2)极力降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3)努力清除“左”的影响,筹划光明的未来。作出这些贡献有着多方面原因:根本原因是深厚的群众基础,直接原因是高超的斗争艺术,内在原因是高尚的个人品德,外在原因是崇高的领导地位。童小鹏等:《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党和国家的巨大贡献》,《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02~310页。“六方面说”则是:(1)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完整统一,维护中国社会最低限度的正常秩序;(2)始终抓紧和推动工农业生产,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3)千方百计保护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努力保护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保护邓小平并使之复出,为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保留了脊柱和栋梁;(4)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协助毛泽东打开中美交流之门,推动国际新格局的出现;(5)协助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保持党和人民军队的稳定和团结;(6)以模范行动和人格魅力为粉碎“四人帮”和结束“文化大革命”准备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金春明:《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1期。
学术界还就“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要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研究。(1)关于经济指导思想。有学者认为周恩来的经济指导思想主要是:巧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尽力保护生产;始终把农业作为支撑全局的基础;把住经济关口,坚持“交通命脉,决不能中断”;坚持“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巩玉闽:《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经济指导思想》,《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2)关于农业和粮食问题。研究者认为,周恩来不仅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思想的倡导者,更是排除干扰、纠正失误、稳住农业基础的领导人。由于他的努力,我国农业在动乱中没有出现大的“滑坡”,并有缓慢增长。张化:《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中稳住农业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第658~668页。周恩来还为稳定粮食局势殚精竭虑:阻止冲击农业,强调不违农时;坚持不懈努力,扭转南粮北调;解决“三个突破”,力保粮食稳定;重视节约用粮,反对粮食浪费;坚持“以出养进”开展粮食外贸。唐正芒:《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粮食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3)关于对外经济工作。有学者指出了周恩来的四大贡献:积极推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提出利用外资、开创“特区”的设想,积极推进对外经贸交流和合作;领导和组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王骏:《“文革”后期周恩来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的贡献》,《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4)关于环境保护工作。周恩来不愧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奠基人。他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导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加快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步伐。杨文利:《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徐行主编《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第三届周恩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28~536页。应该指出,学术界对于周恩来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以外的其他领域的贡献,关注和研究得还很不够,成果也显得单薄,这是亟待加强的。
此外,学术界还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的历史贡献。代表性观点有:周恩来大量解放和安置老干部,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纠正“左”倾思潮,初步治理整顿,为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纠“左”及实施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信任、培养和重用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初步形成树起了有力的核心。赵军祥:《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的历史贡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