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俞平伯:被批判的红学家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刘宜庆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俞平伯的红学梦魇

  195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登出了题为《肃清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兼评俞平伯研究〈红楼梦〉错误观点和方法》一文。作者王若水回忆说:“形式上,是我对胡适思想开了第一枪。实际上我只是奉命,当时是政治的需要,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我正好在人民日报这个岗位上,就轮到我头上了。”原来,是邓拓找到负责理论的王若水,要他写一篇批判胡适的文章,而且第二天就要交卷。王感到奇怪,报纸上正在集中火力批判俞平伯。邓拓传达毛泽东的指示说:“俞乎伯所用的方法是胡适的方法,现在要把对俞平伯的批判转变为对胡适思想的批判,首先要批判胡适的实用主义。”于是,王若水查找资料,连夜突击,这篇文章便很快见报了。

  风向又变了。批判胡适与胡风之风骤起,意味着批判俞平伯由高潮转向尾声了。

  有史料记载,俞平伯所在的文学研究所从1954年11月25日至12月27日,共召开了6次批判会。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从10月31日至次年2月8日,共召开8次批判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协也召开联席会议,并组织了专题批判小组。据统计,仅1954年10月24日到年底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组织各种层次的座谈会、批判会110多次,发表批判文章500多篇。这期间,俞老先生忙得晕头转向。他的任务就是“赶会”——哪里有批判会就被“邀请”到哪里。

  这一场狂风暴雨似的批判,让俞平伯尝尽了人世间的苍凉,这个全国性的大批判,就像一个时代的梦魇,石头一样压在他的胸口。从此,老君堂前门可罗雀,只有老友王伯祥、顾颉刚可慰心情。

  当批判胡适的文章劈天盖地、绵延不绝而来时,作为胡适的弟子,俞平伯不得不表态。1955年3月15日,《文艺报》半月刊第五期刊登了俞平伯的检讨:《坚决与反动的胡适思想划清界限——关于有关个人〈红楼梦〉研究的初步检讨》。这个检讨“周扬看过”,检讨发表后,俞平伯也就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批判中淡出了。大洋彼岸的胡适关注着这场大批判,“俞平伯之被清算,‘实际对象’是我——所谓‘胡适的幽灵’!”他随即又为许多朋友学生担忧,“因为‘胡适的幽灵’确不止附在俞平伯一个人身上,也不单留在《红楼梦》研究或‘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里。这‘幽灵’是扫不清的,除不净的。所苦的是一些活着的人们要因我受苦罪。”

  俞平伯倦说红楼  

  1954年大批判后,俞平伯对昆曲的兴致越来越浓郁。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专门请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了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了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文革”结束后,俞平伯对其晚年的学术生涯曾用“只有旧醅,却无新酿”八个字来概括。

  1986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庆祝会在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小礼堂举行,院长胡绳、当时的所长刘再复以及他的同事、学生、家属2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庆祝会”的举行,标志着1954年对俞平伯不公正的批判,至此有了结论。胡绳在致词中,称1954年对他的政治围攻是不正确的,它伤害了俞平伯,在学术界产生了不良影响。

  俞在80岁后得句云:“历历前尘吾倦说,方知四纪阻华年”,并加注:“十二年为一纪”。白发老人回首前尘旧事,真像梦幻泡影,正如《红楼梦》中的偈语:“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一切都已过去了。可是,那历史的伤疤,时代的风雨,批判的阴影,真的能被时光的流水全部带走吗?

  韦柰在《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中记载俞平伯晚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是绝口不谈《红楼梦》”。但在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在即将撒手人寰之际,却念兹在兹,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样的遗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

  (本文摘自《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刘宜庆著,华文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1. 他们,在文学史的视野下
    2. 学术史合法性的元理论探讨
    3. “愿学术担当起读书人天下公器薪火传承”
    4. 陈甦:加强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
    5.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回眸与展望
    6. 《文学评论》六十年:一段学术史
    7. 人民公社宏观史研究的学术史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