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俞平伯已经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红楼梦,但在惯性的作用下,治学走的仍是考据的路子。1954年3月,俞平伯在《新建设》第3期上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对他的观点进行陈述。李希凡和蓝翎,读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不以为然。他们开始着手写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向“新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此文发表在1954年9月1日出版的山东大学报刊《文史哲》第9期。
这样一篇进行正常学术探讨的文章到了高层手里,就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了。随后引发的连锁反应,更是超出了两个“小人物”的预料。
江青读了发表在《文史哲》上的这篇文章大为赞赏,就推荐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后也认为不错,就建议《人民日报》转载。于是,江青找到人民日报社的总编辑邓拓,要求转载此文。邓拓在未同直接分管文艺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商量的情况下,派人找到李希凡、蓝翎,让他们将文章修改后准备在《人民日报》发表。岂料,文章排出小样后,周扬提出了反对意见。转载一事搁下了,似乎不了了之。
历史充满了偶然,又有超出想象的必然。短暂的停歇,好像表面平静的深水,正在积聚着惊涛骇浪的能量。中宣部、《人民日报》、中国作协等有关领导,刚开始也没有参悟到转载此文背后的玄机。
9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江青再次来到人民日报社。这次参加谈话的有周扬与中宣部文艺处长林默涵、人民日报社正副总编邓拓、林淡秋等人。江青带来了《文史哲》第9期,说毛主席很重视李希凡、蓝翎的文章,希望《人民日报》予以转载。林默涵、何其芳说:“这是小人物的文章,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周扬说:“很粗糙,态度也不好。” “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场所,报纸版面也不多。”他提出由《文艺报》转载。
“文革”前,周扬对毛泽东的指示是不遗余力地执行的。而毛的指示,有时候则通过江青先透露出来,周扬则对江青的话往往忽视。解放后,江青当了中宣部电影处处长,在电影艺术委员会也负一定的责任,经常发号施令,说话口气很大。周扬说,他和部里的一些同志也搞不清江青的话,哪些是主席的意思,哪些不是。有次见到毛主席时,还谈了这个问题。周扬说:五十年代,有一次,我去看主席,主席问起江青的工作情况,我告诉主席,江青很能干,看问题也很敏锐。就是有时候她说的一些意见,不知哪些是主席的,哪些是她个人的。是主席的指示,我们坚决执行。如果是她个人的意见,大家还可以讨论。毛主席“哦”了一声后问,有这样的事情?随后,主席又说,江青很聪明。
学者徐庆全从信札研究人手,分析了周扬与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的关系问题,周扬和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对开展批判俞平伯和他的《红楼梦研究》,最初都有不同的看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这就引发了与其中很有关系的江青的矛盾冲突,也为后来周扬、邓拓的命运走向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