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苏联代表忆1950年代访华:邓小平谈政治革新
发布时间: 2011-05-14    作者:阿· 维吉洛夫    来源:《世界博览》 2011-05-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核心提示:中国领导人接见我们代表团更使我永生难忘。届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邓小平亲自向我们谈到了政治生活革新问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负责经济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在谈话中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

本文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6期,作者:苏]阿卜杜尔·拉赫曼·哈里洛维奇·维吉洛夫,原题:《永生难忘的中国之行》

   作者小传:阿卜杜尔·拉赫曼·哈里洛维奇·维吉洛夫是资深外交家、社会活动家,1959年-1970年担任前苏联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此后转到前苏联外交部,曾任驻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特派全权大使。苏联解体前是阿塞拜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我认为,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青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驱,正因为有了他们,今日中国才能够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震惊全世界。”

   我一生中曾有幸访问过8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至今难忘。

1955年9月20日-11月2日,我随同前苏联共青团代表团访问中国,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异国旅程。东方古语“山水相依”,非常适合描述50年代的中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前苏联在当时并肩携手,加深发展,友好往来。

   此行的目的是出席第一届中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会前会后,世界上两个最大的青年组织——我们所代表的前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交流了工作经验。此外,我们还兴致勃勃地到中国各地参观考查,多次与中国朋友会面,近距离了解兄弟国家的习俗、传统和古老的文化。

   前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由炼钢工人、石油工人、建筑工人、纺织工、矿工、车工、火车司机代表,以及共青团各级干部组成——从团中央书记到基层团支书。当时我担任阿塞拜疆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从巴库来到北京。

我们走遍了中国各大城市,从美丽的海滨之城大连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当然,还攀登了在月球上可以看到的唯一人工建筑——长城,浏览了各地博物馆所展出的奇妙历史文物,赞叹中国文化之精深博大。

   在中国,和青年朋友、著名人士、国家领导人的见面尤其令人激动,每一次见面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我国的尊重和真诚友情。我们有幸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胡耀邦,伍修权等领导人的接见,与郭沫若、齐白石等著名人士会面,齐白石还送给我一本自己的画册,我作为珍贵礼物一直珍藏。

   在第一届中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聆听代表们发言时,深为中国青年的革命热情所感染,为他们力争成为建设新生活先锋队的远大志向所折服。我认为,那一代青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先驱,今日中国才能够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震惊全世界。

   我来中国访问的时候,正值中国人民在卓有成效地实施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的重点任务是发展重工业,打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一亿两千万的中国青年担负起重要任务。中国小伙子和姑娘们热火朝天,齐声高呼:“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

   到北京参会的有来自三十二个民族的1500多名青年。其中有抚顺的矿工、新疆的牧羊人、上海和广州的纺织女工、人民解放军战士、作家、演员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开会期间,我认真做了各位代表发言和领导人讲话的现场笔记,至今在家珍藏,现在把一些片断摘录下来,供大家分享。

鞍山第七钢铁厂自动化高炉技工王洪申(音译)在发言中讲到:一年半内他的班组超额炼出近两万吨钢铁,节省焦炭九千吨。他说: “我们明白,多炼出一吨钢铁,就是促进我国早一日实现工业化。”

   地质勘探队工作人员温思怀(音译)讲述了他们克服严重缺水等无数困难,在戈壁滩上的荒漠中成功发现油田的故事。他还讲出令我特别感动的一句话:“我们想把柴达木盆地变成‘中国的巴库’。”

   青年农民王宝京(音译)听到党宣传集体劳动的益处后,立即提出在自己村子里组织互助小组的倡议。村民们都说他疯了。王宝京不顾各种非议,在农技站的帮助下,带领同伴们采用先进的播种方法,获得了该地区从未有过的玉米、小麦大丰收。于是,很多农民纷纷加入到互助小组,村里很快就成立了生产合作社。

   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解放军战士卫长成(音译)和鱼雷艇指挥员尤浩苏(音译)向大会介绍了自己立下的战功。

有好几位代表谈到创新问题:十八岁的天津话务员周红(音译)对接通国际电话业务进行了技术革新;工人食堂厨师王福云(音译)努力改进厨艺,丰富工人的菜品;云南省的邮递员不怕艰辛,把邮件送到遥远的山村;年轻的北京人吴德元(音译)不但善长印章篆刻,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揭发了281个反革命分子。

   在会上发言的共有120多名代表,还有部委领导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内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所有的发言人都异口同声地夸赞、强调了中国青年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热情洋溢、富有革命精神。毛泽东的指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座右铭。

   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胡克实、罗毅的陪同下,我们代表团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走遍了中国各地,到处看到新建筑、新工地,新建的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剧院非常引人瞩目,使我们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

   我们和中国青年的见面、联欢是激动人心的,人人都想要和苏联朋友们握手,让苏联朋友亲笔写上几句话。有一位参加过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当场把政府颁发的勋章转送给我。所有人都会唱《莫斯科-北京》这首歌,还有其他许多前苏联歌曲。不久前,我非常高兴地得知,俄罗斯歌曲至今仍在中国十分流行,我国青年所喜爱的作曲家帕赫穆托娃的歌曲也特别受欢迎。

   当年我们所到之处均发现人们对苏联共青团的工作和前苏联青年的生活抱有真诚的兴趣,希望吸取有益的经验,并尽快付诸实践。有一个例子使我深有感触:

   我们代表团的成员中有一位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炼钢厂先进工人尤里·科列斯尼科夫。我们访问鞍钢时,厂领导特地请他现场传授先进的炼钢方法,尤里欣然答应了。他走到炼钢炉旁,独立进行操作。此时,在炉边聚集了许多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目不转睛地仔细观察尤里的每一个动作,不停地做笔记。这次尤里打破了自己的炼钢记录,把冶炼时间又缩短了近一个小时。但是,接着便发生了一件使我们惊讶万分的事情:中国的炼钢工人迅速掌握了尤里的方法,第二天就打破他的记录,把冶炼时间再缩短了10分钟。

   有太多的事情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大型庆祝活动,披上五颜六色节日盛装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式,群众游行,数小时的烟火晚会……

   中国领导人接见我们代表团更使我永生难忘。届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邓小平亲自向我们谈到了政治生活革新问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负责经济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在谈话中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改革成功推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有成效、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总书记胡耀邦颇具魅力的形象也深深嵌入我的记忆中。

   在这里我还特意想感谢全程陪同、担任翻译的徐葵、王志石(音译)和刘祖春(音译)等三位同志。他们日夜操劳,睡得比我们晚,起得比我们早,保证了我们行程顺利进行。

   我们带着对中国朋友们的深情厚谊离开北京。他们的乐观、勤奋、谦逊、热忱、对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深深感动了我们。几年之后,我将这次出访的印象整理成文章,由《中国青年报》于1960年4月22日发表。

   1955年的访问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岁月似箭,转眼几十年,无限的思念使我一直保有故地重游的愿望。我真想亲眼看看今日中国难以想象的巨变!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