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人物回忆
黄华——永载史册的共和国先驱
发布时间: 2010-12-18    作者:郝 平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采访、翻译助手

  黄华在燕大读书时就和思想进步的燕大新闻系讲师斯诺是好朋友。斯诺支持黄华在校内开展爱国反日秘密活动,为他提供聚会场所,做掩护工作,两人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斯诺在得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苏区的消息后,通过宋庆龄女士向中共中央提出希望采访的意愿,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因为斯诺只会简单的中文会话,便邀请黄华一同前往采访。已经是共产党员、刚刚毕业的黄华,早有去陕北加入红军的想法,经请示组织批准后,两人前后到达了保安。

  斯诺在陕北开始采访毛泽东的时候,黄华还在西安,斯诺在吴亮平和陆定一的翻译下记录了好几本素材。黄华抵达后,毛泽东请黄华和斯诺,把他所谈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与政策的记录整理出来。黄华立即投入工作,帮助斯诺就一些拿不准的重大政策问题、人名和地名等作了查询和订正。斯诺在颠簸的采访的路途中,把打字机放在膝盖上,整理谈话记录,黄华则一边翻译,一边将译好的文稿通过通讯员送交毛泽东审定。他们就这样反复了三次,圆满完成了这项工作,毛泽东对此非常满意。这也是《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1936年8月下旬,黄华陪同斯诺去向毛泽东告别时,斯诺提议给毛泽东拍一张相,并把自己头上的军帽戴到毛泽东的头上。这就是那张家喻户晓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英姿飒爽的照片的来历。

  斯诺采访完毛泽东后,周恩来亲自帮助斯诺制订了一个访谈张闻天、彭德怀、林伯渠、李克农等上百位中共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的计划,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黄华帮助翻译的。

  斯诺返回北平之后,立即给英美各大报刊发送报道,宣传红军的事迹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红星照耀中国》英文一书的发表,震动了西方世界,外部才了解到陕北这个黄土高坡有一个毛泽东,有一个共产党的红色抗日根据地,有一个中国的未来。

  1972年2月,当黄华得知斯诺因胰腺癌病危时,带着周恩来的问候飞到瑞士,与事前率领中国医疗小组的马海德先生一起前去看望斯诺,斯诺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抓住他俩的手说,“啊!咱们三个‘赤匪’又凑到一起来了。”2月15日,也是尼克松访华的前六天,斯诺与世长辞。按照斯诺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燕园未名湖南岸。北大后来成立了斯诺研究中心,我曾有一年多时间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在组织各项活动中,我能感受到黄华非常关心中心的工作,有求必应,再忙也要前来参加活动,发表演讲。一谈到斯诺,黄华总是一往情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永远怀念他!”

    1. 黄华同志遗体火化 胡锦涛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
    2. 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
    3. 与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共事
    4. 军调部国共美三方的斗争
    5. 黄华:老革命家的外交人生
    6. 国务院原副总理、著名外交家黄华逝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