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大国关系脉络
1969年春,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事件”。同年夏天,苏联威胁要对我国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袭击。美国侵越战争也在继续扩大,美机、美舰仍不时侵入我国领空、领海。面对险峻的国际形势,陈毅临危受命,主持有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共同参加的国际形势研讨会,并负责向中央提出政策建议。
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四位老帅先后向中央提交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局势的看法》两份报告。陈毅还向中央提交了个人撰写的《关于对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这三份报告对当时“战争与和平”这一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报告认为,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中心是中美苏三大力量的斗争。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苏单独和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都还不大。目前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在个人报告中,陈毅直接向中央建议,应打开中美关系僵局。陈毅认为,现在尼克松出于对付苏联的战略考虑,急于接近中国。我们要从战略上利用美苏矛盾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其一,在华沙会谈恢复时,我们主动重新提出举行中美部长级或更高级别的会谈,协商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其二,中美大使级会谈已经证明不能解决像缓和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样重大的问题,必须举行中美外长会议,在高级会谈中谋求解决问题。举行高级会谈本身就是一个战略行动,我们不提先决条件;其三,恢复华沙会谈不必使用波兰政府提供的场所,可以在中国大使馆里谈,以利于保密。
事实证明,陈毅等的报告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了大国关系演变的脉搏,直接推动了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此后的事态发展正如四位老帅的判断,中苏之间的战争并未发生,边界冲突也未继续;而美国方面则更加急于与中国改善关系。报告上报中央三个月后,中美大使级会谈恢复,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做了铺垫。
在10余年的外交生涯中,陈毅正确贯彻毛泽东和周恩来制定的外交方针,以过人的胆识一次次地震慑和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反华阴谋,又以超人的智慧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脉络,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祖国利益。周恩来对陈毅的外交才干和风格曾作过如下评价:“他在对外活动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他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新境界。”这是对陈毅作为一名外交家的最精辟的总结。(摘自《党史文汇》2011年第9期,全文约8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