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毛泽东为何与陈毅谈古论今
发布时间: 2011-01-06    作者:尹家民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0-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九五八年陈毅︵左︶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图为1958年陈毅(左)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高饶事件后,毛泽东同陈毅谈起《聊斋志异》的妙处,结论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19546月22,毛泽东邀请陈毅到玉泉山别墅,共进晚餐,谈论工作。毛泽东谈到山东、福建问题,反党阴谋案件问题,同意陈毅在山东检查工作的方针。这一次谈话气氛亲切,话题广泛,《聊斋志异》中《席方平》、《公孙九娘》的精妙之处也谈到了。

  《公孙九娘》说的是一个性格刚强的女子遭受冤狱的故事。而《席方平》则说的是一个性格刚强的男子不屈不挠告状的故事。这篇故事,毛泽东读得很熟。他认为,《席方平》这一篇就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来读。小说虽描写幽冥,其实正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投影。作者笔下的席方平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将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篇小说,毛泽东不仅自己爱读,这天特意讲给陈毅听。毛泽东对席方平受锯刑时忍而不号特别赞赏。他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毛泽东讲《公孙九娘》、《席方平》的故事,意思是要陈毅懂得,老实的人,按科学办事的人,虽然要历经磨难,冤案终能昭雪。他说,干部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要有“六不怕”的精神,即不怕撤职、劳改、开除党籍、老婆离婚、坐班房和杀头。只要准备好这几条,看破红尘,就什么都不怕了。

  陈毅说他近日要回华东了,行前,毛泽东说了两句具有总结意义的谚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高饶联盟彻底查清后向陈毅说这两句话,含义当然是深远的。

  毛泽东在游泳池旁讲《三国》中的小字辈,希望陈毅这个新外长能“破除迷信”

  1958年正式接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也继承了周总理的传统,驻外大使回国述职,他总要设法让主席接见他们一次,这种关心是细微而又巨大的。

  6月7下午3,陈毅带领几个回国的大使一同来到中南海游泳池。

  毛泽东向大使们询问情况,对几个新面孔格外注意。当他的目光转向黄镇时,便吐出嘴里的烟雾,:“他我熟悉。”毛泽东又向陈毅说道:“对一个同志要熟悉,总要问一问他的历史,什么地方的人,至少要交谈两个小时才能记得。”

  毛泽东伸手划开眼前淡薄的烟雾,随便谈起来:

  “外部一定会有很多迷信的。我这个人就有很多迷信,过去不吃狗肉,父母都反对吃。吃狗肉在我们乡下名声很不好。所以我过去也反对吃狗肉。可是你从没吃过,为什么说不好吃?还不是迷信?后来开始吃了,吃了多次很好吃。”

  陈毅知道毛泽东是在说“破除迷信”。毛泽东经常以一个极小的事情去比喻一个庄严深刻的道理,有时又以一个极大的哲理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他说得越平淡,越不介意,越使听者振聋发聩,寻思万分。

  “在武汉游水时,许多同志不同意我游过长江,说如何危险,我说我对水有过研究,除急流、温度零下、浅水外都可游,这是大前提,于是就可得出结论说长江这一段也是水,所以可以游。还不是游过去了?有什么可怕的!”毛泽东说到外交上也要破除迷信,便开始了他擅长的“古为今用”:“人太稳了不好,野一点好。子路是个野人,孔夫子离不开他。因为他有‘打手’作用,孔子自从得了子路,就比较平静了些,当然不是压服的办法。王明好像中国的土壤不适合他这个细菌的发展。他说:1.延安整风有80%的人被迫检讨;2.搞个人崇拜;3.反对共产国际。第1点基本上是对的,实际是10%的人被迫检讨,有什么不好?第三国际是两头好中间坏,国际不倒,中国革命不能成功。我们反对的是教条主义,不是共产国际。搬外国的东西搬教条就搬坏了。”

  毛泽东兴致极高,揿灭了一支烟,又点上一支。他对多少有点吃惊的外交官们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三国时关张开始因孔明年轻不服气,刘劝说也不行,没封他官,因封大封小都不好,后派孔明到东吴办了一件大事,回来后才封为军师。东吴程普是老将,但叫周瑜挂帅,打了赤壁之战的大胜利。梅兰芳当剧协主席,不是以青衣身份来当的,他只会唱青衣,但不会唱别的角色,当协会主席,就可以照顾全局。”

  毛泽东停顿的间隙,陈毅觉得毛主席对迷信的定义变得越来越宽,1919,迷信是指宗教和孝道,而到了今天,迷信似乎是指任何阻碍“跃进”的束缚。他多少觉得自己似乎是太“稳”,还不太会“野”。他和大部分高级干部一样,只在自己的个性和领袖的指引间寻找差距。

  “自古以来多是年轻的代替老的。”毛泽东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本文摘自《红墙知情录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