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既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那么进藏部队物资供应问题怎样解决,能否大量就地采购?这一想法在最初考虑解决西藏问题时,就被毛泽东断然排除。邓小平1950年7月21日曾说:“毛主席对西藏问题就确定了两条,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1950年12月,毛泽东在给西藏阿里两位地方官员的信中,进一步指出:“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都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决不侵扰老百姓。”(《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36页。)“不吃地方”成为部队后勤保障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这样的方针,很可能是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教训。他知道,青藏高原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生产水平低下,加上社会制度落后,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广大藏胞的生活十分贫穷,更谈不上供应几万大军。红军长征时擦了西藏的边儿,三个方面军都从四川、西康藏区穿过,对此有过切身体验。1950年7月,邓小平在谈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时,也提到:“红军北上时,为了自己的生存,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那时饿慌了,没有办法……这次我们到那里,一些藏族人士也很坦白地说,那时把粮食吃光了,心里不愿意。”(《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196页。)所以,这个地区的人民到现在对共产党的政策半信半疑。邓小平由此得出结论:进军西藏,经营西藏,要由民族团结入手,重视经济问题的解决,经济问题也可能引起政治问题。(参见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1949—2004)》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而把人家的粮食吃光,这是不行的。”(《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200页。)邓小平的看法也是当时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共识。
大军西行,粮秣自备。根据这一指示精神,西南局、西南军区提出了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组织后方运输。首先,组建了支援运输司令部,并着手建设甘孜后勤基地,在雅安至甘孜沿途设立兵站。同时,“不惜一切代价”突击抢修雅安至甘孜路段。除了已通公路的地段用汽车、马车运输外,还组织了大批牦牛运输支援进军。另外,还加大了部队人员的携行量。进军的运输补给是按人头逐日计算的。战士除武器装备外,每人要携带10日的粮食,平均负重七八十斤。(参见《解放西藏史》编委会编《解放西藏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战士们背着粮食行军,过去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进藏部队却是“兵马出动,粮草同行”。后来,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回顾当年运输补给的艰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1950年4月至12月,先后组建了廿二个兵站,三个航空地后勤站,经常使用500辆汽车,3300头骡马,358辆胶轮大车和大批牦牛,形成空中和地面、军队和地方、人力和畜力、现代和原始的多层次多手段的立体运输,大力向甘孜、昌都地区抢运粮食,才基本上保证了当年的进军,即使这样,154团还一度断粮,靠野菜、地鼠充饥才支撑下来。”(党雨川:《张国华同志在西藏》,《西藏党史资料》1994年第1、2期合刊,第13、14页。)
三、“一面进军,一面筑路”
张国华所说“保证了当年的进军”指的是靠多种运输措施基本保证了部队进军昌都。“十七条协议”签订之后,随着部队由昌都向拉萨继续前进,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粮食和物资供应越来越困难。特别是1951年下半年,十八军部队陆续进入拉萨,虽后方部队大力组织运输,但由于路途遥远(内地至拉萨运输补给线长达2500多公里),路上损耗大,物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部队和进藏工作人员处于半饥饿状态,形势相当严峻。
改善交通是保障供应的关键。形势的发展使向西藏修路变得刻不容缓。“西藏的公路建设,是有关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及整个西藏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大的首要问题。如果推迟三至五年完成,长期由牦牛驮运,不仅使今后在工作(上)均处于被动地位,且脱离群众,很可能使经济上的问题发展下去,而有引起政治上变化的危险。”(《解放西藏史》,第261页。)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方针,决定修筑康藏、青藏公路。
康藏公路是从西南进入西藏的通道。1950年公路从成都只通车到雅安,经过西南军区的抢修,8月下旬公路通甘孜。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筑路的指示发出后,西南局、西南军区立即开始康藏公路甘孜至拉萨路段的修建。毛泽东闻讯欣然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87页。)之后,毛泽东又亲自审核康藏公路昌都至拉萨的定线方案康藏公路通车昌都后,面临昌都至拉萨路线的选择问题。在此之前,筑路指挥部已派出数支勘测队,勘测了通往拉萨的南、北、中三条线路。1952年8月,工程委员会在昌都召开定线会议。经过反复论证比较,会议倾向于走南线,即昌都经邦达、波密、林芝至拉萨。9月中旬,筑路指挥部司令员陈明义和政委穰明德带领有关人员到重庆,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汇报定线问题。贺龙司令员仔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后,赞成走南线,并把这一方案上报中央。,并于1953年1月1日正式确定了路线走向。(参见《解放西藏史》,第263页。)
青藏公路是由西北进入西藏的通道。修筑青藏公路,也早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所关注。昌都战役后,为准备继续进军,西南军区于1950年12月9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出:公路“从玉树经黑河到拉萨线,比较从昌都经三十九族太昭到拉萨线要易于修筑,因前者是高原的脊背较平。据报,后者则山大河多,困难特多”(《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39页。)。毛泽东于1951年1月4日向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明确指出:“是否令西北负责修玉树、黑河、拉萨公路?”(《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38页。)5月25日,毛泽东发布的进军训令中,责成西北军区负责修筑西宁——黄河沿——玉树——囊谦——类乌齐——丁青公路和派人对敦煌——柴达木——黑河——拉萨线路进行实地勘测。(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西北军区遵此训令作了部署,并在当年开始了青藏公路的线路勘察和修筑工作。
为修筑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西南局、西北局陆续投入了11万部队和筑路工人、藏族民工以及800多名工程兵技术人员,经过4年多的艰苦劳动,于1954年12月25日使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康藏公路东起西康雅安(当时西康省的省会),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255公里。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康藏公路改称川藏公路,并改为以四川成都为起点,全长2416公里。青藏公路从西宁到拉萨,全长2100公里(后经改建全长1948公里)。这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交通的历史。毛泽东为此题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108页。)
康藏、青藏公路通车拉萨后,每年由汽车运入西藏的粮食、物资约10万吨,基本保障了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的物资供应。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站稳了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