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才观
发布时间: 2010-09-13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 2010-09-13
  字体:(     ) 关闭窗口

   胡锦涛人才观的主要特色:人才强国,效能为本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是“人才强国”的“效能本体论”。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其突出贡献主要有两点:

  以人为本,人才强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开展人才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在开展人才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必须统筹和协调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结构,使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同时依靠人才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国家强盛,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作用、关键作用和先导作用。

  效能为重,人才优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才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从科学发展执政兴国的高度,一贯强调人的能力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在今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还强调指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

   党的领导人的人才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时代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思想,为富民强国、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做出了巨大历史性贡献。

  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息息相关。从毛泽东领导“革命救国”,邓小平“改革立国”,江泽民“执政兴国”,到胡锦涛同志致力于“发展强国”,他们的人才思想也由“贤德为本”、“知识为本”、“创新为本”到“效能为本”。贤德是灵魂,知识是基础,创新是本质,效能是关键,四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各自时代对人才的根本要求。其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以“贤德·知识·创新·效能”为本体的思想精华,分别构成了几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的核心和本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贯穿其中的精髓;“凝聚一切人力和才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则是贯穿始终的红线。

  几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党的人才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中国化;邓小平完成了人才工作重心由“革命”向“建设”的根本转变;江泽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创新了党的人才思想;胡锦涛则把人才思想上升到强国方略的高度,确定了21世纪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我党对“人才本质”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日益深刻而明确。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由革命化到知识化,由精英化到高复合大众化。它深刻启示我们,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体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是我们当前开展人才工作最直接的行动指南。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他们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更加深入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14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493页。

  ③国家人事部:《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3期)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