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1984年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发布时间: 2010-08-25    作者:蒋永清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08-25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4年1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此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4个年头,特区的建设热火朝天,但国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非议同样云谲波诡。

  邓小平来到深圳,在亲眼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提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没有了。应当说,特区的发展不负众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了1987年6月左右,邓小平肯定地说:特区是成功的,不但决定正确,而且办得成功。也就是说,到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完全肯定特区。

  可以引用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的总结:第一,特区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的前沿;第二,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第三,特区是通向国际市场的特殊渠道和发展对外经贸的新基地;第四,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第五,特区是我国现行经济政策的集中展示。

  时隔26年,站在深圳三十而立的新起点上,再次重温这一历史事件,意义深远。

带着问号南下视察

  邓小平为什么要在1984年春节前后到特区视察?应当说,最主要的问题是特区这个决策对不对?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

  自1979年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支持下,开始创办经济特区以来,4年时间过去了,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绩。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基本建设投资比建国后30年的总和增加20倍。但是,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围绕特区的是非和议论很多,特区本身也反映自身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

  首先,特区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当时,已77岁高龄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章蕴曾多次给邓小平、胡耀邦写信,反映她在广东调研时看到的特区面临的困难。1982年12月20日,章蕴在第二封给胡耀邦并邓小平的信中说,当地干部群众希望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要继续清除“左”的影响,把手脚再放开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对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稳定性,不要多变。信中呼吁,对制止滥发奖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劳多得”,以致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邓小平看了胡耀邦转给他的这封信后,对广东地区这种动态很关注,12月22日马上作出批示:“可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

  1982年12月31日,章蕴第三次给胡耀邦、邓小平写信,反映广东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效果很好,“但要循此继进,则困难重重。仲夷、田夫、灵光等同志为此很伤脑筋。”问题主要是,一年多来特别是1982年以来,上缴任务一再加码,“条条”限制日益增多,弄得广东特殊、灵活余地越来越小,步子越来越迈不开。

  1983年1月1日元旦这天,胡耀邦圈阅了这封信。邓小平则更重视,他在1月3日作了批示,提出意见,表明态度:“这个情况应该引起重视,请国务院财经小组一议。”

  其次,党内舆论也有对特区的非议。一些人把特区工作上的失误看重了,性质上也定得不当,提高到新条件下阶级斗争的问题。一些人用旧中国的租界问题影射特区。一些老干部到特区走了一趟后回来痛哭流涕,认为颜色变了,回到了资本主义。人们思想上引起了混乱,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顾虑重重,有些工作事事观望,推动缓慢。

  另外,在党内高层,对特区发展的快慢、急缓也有不同考虑。有些老同志态度要谨慎一些。更多强调的是不断总结经验,步子稳一点,把事情办好。

  所有这一切,都使邓小平特别关心特区问题。1984年春节前夕,为实地看看牵挂已久的特区问题,邓小平提议到广东亲自去看一看。“小平同志非常挂念深圳的发展,他要看深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特区的事情在他心里面总是记挂着,究竟搞成搞不成,搞好搞坏。他的心情是很迫切地要来深圳看看的。”刚到深圳时,他也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